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88例。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进行评价,凡校正TIMI帧数(CTFC)〉27帧为慢血流,有慢血流者被分为冠脉慢血流组(43例),血流正常者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5例)。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慢血流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正常对照组比较,冠脉慢血流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8.33±2.04)%比(7.06±1.78)%]和硝酸甘油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NMD,(20.39±4.13)%比(16.10±5.22)%]均显著降低,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的FMD(OR=1.069,P=0.011)和NMD(OR=1.183,P=0.014)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流速度 内皮 血管 冠状血管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DCM)是非缺血性心肌病中最普遍的类型,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DCM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的表达模式DCM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RNAS 心肌病 扩张型 预后
  • 简介: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1],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观察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心衰,HF)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0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肺部感染合并慢性HF患者72例作为A组,另选取单纯HF患者90例为B组,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C组。检测和比较三组的血浆BN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研究BNP、IL-6、TNF-α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治疗前A、B组的血浆BNP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后A、B组的血浆BNP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但A组仍显著高于B组(P<0.05);A、B两组随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BNP、IL-6、TNF-α浓度呈明显增高趋势,且A组明显高于B组相同分级(P<0.05);Spearman分析显示,A、B两组BNP、IL-6、TNF-α均与NYH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且A组相关性更强。结论肺部感染合并HF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浆BNP及血清IL-6、TNF-α高表达,且其心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监测BNP及炎症因子变化对病情判断及治疗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 脑钠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道室早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道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 标签: 磁导航 导管消融 流出道 室性早搏
  • 简介:分析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的特点,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分析护理管理的主要特点,探索管理方法,提高心血管护理管理的质量。心血管护理管理工作应当适应护理的管理规范,并具备其管理的特点,发挥管理机制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使护理工作更适应现代化医疗特点及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患者不断提高新要求,注重人文化关怀和个体化服务,不断推进护理工作,使其更加的规范化、人性化和专业化。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法肺动脉导管(PAC)法监测心脏容量负荷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45例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EE及PAC监测右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一致性。结果:基础值比较,TEE和PAC法均显示,负荷后RVEDV[TEE:(38±6)ml比(51±9ml),PAC:(153±17)ml比(188±19)ml]、RVESV[TEE:(19±4)ml比(33±5)ml,PAC:(92±16)ml比(110±23)ml]均显著增加(P均〈0.01),RVEF均无显著差异(P〉0.05)。PACTEE法在治疗前监测的RVEDV、RVESV、RVEF结果均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r=0.844、0.862、0.916,P均〈0.01),在治疗后监测的RVEDV、RVESV的相关系数显著降到0.6以下(r=0.552、0.579,P均〈0.05),RVEF的相关系数仍保持在0.8以上(r=0.892,P〈0.01)。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导管在临床监测中一致性较高,前者为非创伤性检查,便于临床采用。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导管插入术 Swan-Ganz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AMI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①冠心病组相比,AMI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t=-10.501,P<0.01)及NLR水平(t=-10.695,P<0.01)明显升高,淋巴细胞(Lvm)水平(t=2.603,P=0.0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NLR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6,95%CI1.313~3.411,P=0.002).③NLR取3.528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0.869(95%CI0.824~0.915),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771,P<0.01.结论NLR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室性期前收缩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室性期前收缩数量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室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室性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迷走神经张力异常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陈旧性脑梗死患者1483例,按脑梗死解剖部位将其分为基底节区组1045例非基底节区组438例。对比分析2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及频域参数。时域参数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RMSSD)、代表R-R间期平均R-R间期〉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为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基底节区组年龄〈69岁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P〈0.05),而基底节区组年龄≥70岁的患者发病率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组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18.4%vs13.9%,P=0.038)。基底节区组仅年龄≥80岁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56.8%vs41.0%,P=0.031)。2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基底节区组非PAF患者和非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比较,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的SDNN、RMSSD、PNN50均显著增高、LF/HF则显著减低(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梗死呈增龄发病增加趋势,患者多发PAF,基底节区脑梗死合并PAF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 标签: 脑梗死 迷走神经疾病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atrial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和肽素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d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测定和肽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和肽素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1.2pmol/L比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和肽素(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和肽素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和肽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内皮素-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
  • 简介:目的研究ABO血型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eepsternalwoundinfection,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胸外科84例心脏手术后DSW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84例DSWI患者分为2组:早发病组(发病时间<14d)和迟发病组(发病时间≥14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ABO血型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早发病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及初始手术类型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迟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早发病组中O血型患者的比例(46.7%)高于迟发病组(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初始手术类型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O血型作为参照类别,A血型(OR=8.398,95%CI:1.521~46.370,P=0.015)和B血型(OR=11.913,95%CI:1.944~73.007,P=0.007)患者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是O血型患者的8~12倍。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型为A型和B型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伤口感染 ABO血型 发病时间
  • 简介:目的通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探讨心电图缺血血清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120例STEMI患者分为Ⅲ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81例(67.5%)和Ⅱ级缺血组(QRS波终末不变形)39例(32.5%),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及hs-cTnⅠ检测。比较两组冠脉血管病变发生情况血清hs-cTnⅠ的关系。结果(1)Ⅲ级缺血组中男68例(83.95%),女13例(16.05%);Ⅱ级缺血组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Ⅲ级缺血组患者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Ⅱ级缺血组(P〈0.05),Ⅱ级缺血组患者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高于Ⅲ级缺血组(P〈0.001);(3)两组血清hs-cTnⅠ测定为偏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P〈0.006);(4)Ⅱ级缺血组hs-cTnⅠ浓度低于Ⅲ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心电图Ⅲ级缺血血清hs-cTnⅠ浓度有关。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高敏肌钙蛋白Ⅰ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肺动脉导管(PAC)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测量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心排量(CO)的偏差和一致性.方法应用PAC和TTE检测265例OPCABG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根据Bland-Altman法分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偏差的原因.结果两种方法在相同患者同一时间点下测量CO的相关系数为r=0.68,偏差值为(1.82±1.27)L/min,95%置信区间为(-0.67~4.31).射血分数<40%、外周血管阻力<700或>1400dys·n^-1·cm^-5,可以直接影响两种方法测量CO的一致性,并且测量时若并发心房颤动、左室游离壁及室间隔节段运动异常、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均可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较大偏差.结论综合分析PACTTE的检测结果,才能更好地评价OPCABG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肺动脉导管 心排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白细胞端粒长度,标化为端粒/单基因比值,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心力衰竭、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0)。阵发性房颤组白细胞端粒较非房颤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0.11,0.71)vs0.20(0.06,0.46),P=0.1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端粒长度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1.498,95%CI:0.924~2.426,P=0.100),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变量后,白细胞端粒长度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0.960,95%CI:0.124~7.404,P=0.970)。结论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阵发性房颤发病无相关性。

  • 标签: 冠心病 白细胞 端粒 心房颤动 聚合酶链反应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管未通组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vs(25.17±24.36)mg/L,P〈0.05]。结论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冠状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胱抑素C、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入选患者完善24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脉压指数(PPI):PPI=24h动态脉压差/24h平均收缩压,取PPI≤0.40为A组,PPI在0.41~0.50为B组,PPI≥0.51为C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A组、B组、C组,三组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有升高的趋势,心率(HR)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间CysC、LVMI呈明显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与PPI呈正相关r分为0.923,0.890(P<0.05),与其它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CysC、LVMI正相关,其中CysC较LVMI24h动态脉压指数相关性更大。

  • 标签: 老年高血压病 动态脉压指数 血清胱抑素C 左室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化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5例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35例血清MEF2A、PAI-1、MCP-1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血清MEF2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88.70±4.38)ng/L比640.42±46.66)ng/L](P<0.05);②ACS组患者血清PAI-1、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85±2.60)U/L比(7.61±5.23)U/L,(842.2±20.86)μg/L比(408.88±29.56).μg/L](P<0.05);③ACS组患者MEF2A水平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r=-0.739,P<0.01;r=-0.544,P<0.01).结论血清MEF2A水平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MEF2A、PAI-1、MCP-1水平变化对评价ACS血管炎症反应和斑块的稳定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急性冠脉综合征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简介:在美国的28个州,你可以合法使用大麻治疗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慢性疼痛、焦虑和恶心。吸烟是最快感受到大麻(来自于大麻植株)作用的方式。但是,大麻烟雾含有许多与香烟烟雾相同的毒素、刺激物和致癌物质,已知香烟烟雾是促发心脏疾病以及癌症的因素。大麻的种植和使用追溯至6000年前。然而,

  • 标签: 大麻属 香烟烟雾 心脏 慢性疼痛 刺激物 致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