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腋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微创手术 小儿 成人
  • 简介: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MIDCAB)主要是指经小切口、右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右乳内动脉(IMA)到右冠状动脉主干或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LA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最经典的术式是从小切口游离乳内动脉,然后吻合到左前降支。它是由Benetti于1995年首次成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用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额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组(79例)和颞部组(75例)。额部组经穿刺靶点定位,采用经额部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组采用传统颞部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手术方式。

  • 标签: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引流术 额部入路
  • 简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 入路选择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心肌梗塞室功能不全患者室壁运动积分指数(VMI)、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梗塞室功能不全患者(LVEF为32±8%)30例,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60mg/d,分3次服用,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曲美他嗪治疗VMI显著下降(下降22.61%).LVEF显著升高(升高18.98%),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升高13.29%);对照组分别下降8.21%,4.94%。升高2.70%(P均〈0.01)。心率×收缩压乘积、周围血管阻力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改善老年心肌梗塞室功能不全患者的VMI和LVEF。

  • 标签: 曲美他嗪 心肌梗塞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术后即刻和动态随访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心脏超声评估14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大小、各室壁厚度和心脏功能.结果消融前患者室间隔厚度平均为(21.53±4.00)mm,室后壁平均为(11.0±2.2)mm,室流出道平均压力为(83.0±27.7)mmHg.消融即刻患者心室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流出道压力减至(28.2±24.7)mmHg.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减少至(14.3±3.7)mm,室后壁平均为(11.6±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的(42.1±4.9)mm增加至术后的(47.3±6.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的(26.4±3.4)mm增加至术后的(32.4±8.8)mm,随访至1年无继续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在随访3个月时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心功能范围.结论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能引起左心室发生良性逆重构.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 心脏超声 左心室 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室腔容积(LVCV)等参数变化对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DCM组42例.按LVEF降低程度又分为:轻度异常组12例.LVEF44.5±2.39;中度异常组24例,LVEF32.8±3.80;重度异常组6例、LVEF17±3.28。用超声心动图及Simpson法测定并算出LVCV、LVEF等参数。结果:42例DCM患者与健康人比较,LVCV明显增加(P<0.01);而在DCM组内不同LVEF组间,LVCV在中、重度异常组比轻度异常组明显增高(P<0.01);重度异常组与中度异常组比较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测定结果表明LVCV越大对LVEF负面影响越大。在康复心脏病学中LVCV可作为心功能指标之一。

  • 标签: LVEF DCM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重度 轻度
  • 简介: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室重构患者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对17例健康体检者和15例室重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采集心尖长轴室全容积图,脱机应用容积分析软件测量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s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法测量LVEDV。测值分别与多层螺旋CT(MSCT)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938、0.854、0.760(P均〈0.05);室重构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892、0.795、0.716(P均〈0.05)。RT3DE法与MSCT测值差显著小于Simpson’s法及M型法(P〈0.05)与MSCT的测值差.同一观察者及两位观察者间RT3D测量LVEDV的差异无显著性,且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室重构患者的室容积,其准确性要高于传统超声心动图,可重复性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重构 心脏容量
  • 简介:延髓外侧梗死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而表现为感觉平面节段性发展的延髓外侧梗死罕见,且易与脊髓病变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疑似脊髓病变的延髓外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伴有感觉障碍平面的延髓外侧梗死的分类、梗死部位、责任血管、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 标签: 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梗死 感觉平面
  • 简介: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主干(leftmain,LM)分叉病变(leftmainbifurcationdisease,LMBD)的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支(left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左主干分叉病变 双支架治疗技术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
  • 简介:自60年代有人提出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之后,很快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现已为常见的诊断。今将我们所收集的127例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92人,女性35人,男:女=2.7:1,其中76岁以上5例,占3.8%,25岁以下5例,占3.8%,56~65岁34例,占26.7%为本组比例最高。QRS平均电轴显著左偏,113例在-30°~-70°之间,占88.9%,-70°以上的仅14例,

  • 标签: 左束支前分支阻滞 心电图
  • 简介: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在临床并不少见,心电图表现是否能确定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作者近遇1例交替性束支阻滞伴显著电轴左偏,从心电图表现的正常QRS形态与束支阻滞QRS形态进行比较,给予该种类形的心电图提供1个较为直观的心电图鉴别指标.

  • 标签: 左束支阻滞 电轴左偏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室Tei指数(TeiIndex)对测定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价值.方法无室肥大的高血压患者30例(Ⅰ组E>A18例,Ⅱ组E<A12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两组室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无论E>A,E<A组,室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ei指数是评价高血压患者室心功能的可靠方法.

  • 标签: TEI指数 高血压病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医源性乳糜的可能机制和预防经验,以减少术后乳糜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4320例心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37例乳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75岁,平均年龄22.3岁。患者在禁食基础上采用导管结扎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静脉高营养,强心、利尿,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使胸膜固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住院时间10-150d,胸腔引流4-35d。全组死亡2例,其中因肺部感染再次插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右心功能不全合并DIC死亡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1-8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乳糜复发。结论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乳糜可能与手术时损伤较小的淋巴侧支有关,采用禁食,胸腔闭式引流,导管结扎术,静脉高营养,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胸膜固定等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脏外科 医源性 乳糜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室肥厚(LVH)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78例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老年人LV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老年人LVH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24h收缩压(8=0.289,P〈O.05)、血尿酸(β=0.075,P〈0.01)和血钾(β=-12.221,P〈0.01)。结论老年人LVH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降低24h收缩压水平和血尿酸浓度,保持合适的血钾浓度,可能是延缓或逆转LVH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左室肥厚 相关因素 老年人
  • 简介: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室射血分数正常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HF),并且射血分数正常的HF(HFpEF)患者可占到HF人群的50%[1]。HFpEF的总体死亡率可能高达射血分数减低HF(HFrEF)患者的死亡率[2],虽然HFpEF的大部分死亡是心血管性死亡;但与HFrEF相比,HFpEF的非心源性死亡较高。近十年类HFpEF患者的预后并未得到改善,凸显长期缺乏对该重要综合征的有效治疗。

  • 标签: 射血分数 总体死亡率 非心源性死亡 流行病学研究 重点综述 舒张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患者心前区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加用肝素静滴症状很难缓解,心电图表现ST-T改变严重,且累及导联较广泛.结论:冠脉主干病变患者病情严重,一旦确诊,应视血管病变情况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行PTCA+支架术.

  • 标签: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治疗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心房(leftatrium,LA)/心耳(leftatrialap-pendage,LAA)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DS2-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P<0.01)。血栓形成组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心房内径(LAD)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DS2-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DS2-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DS2-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 标签: CHA2 DS2-VASc评分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
  • 简介: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支架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