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切除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术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原因,较肺叶切除后并发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认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偿功能欠佳,不适宜行切除,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监护和治疗手段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单纯年龄不属于手术禁忌证,而且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高龄肺癌患者愿意选择外科治疗。我们回顾了近7年来因肺癌行切除的老年患者8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

  • 标签: 肺癌 全肺切除 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美国学者Guay等2012年5月对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中心注册对照试验数据库、循证医学综述数据库及Qvid信息检索数据库进行了一次信息检索,检索的内容是关于局部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切除(CEA)中,把各种脑监测技术与临床神经功能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样本量≥20例的前瞻性研究试验汇总。研究质量采用循证医学协作工具进行评估。有两名调查员单独对数据进行提取。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功能监测 局部麻醉 META分析 脑缺血 检索数据库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近年来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经导管射频消融 去交感神经 射频消融术 肾脏 顽固性高血压 睡眠呼吸功能障碍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endarteretomy,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3].但是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介入材料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已被美国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疗法[4].为了解中国CAS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笔者汇总分析1997年1月-2012年3月中国CAS的手术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中国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性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期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抗凝治疗后可避免围期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目的总结2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的护理经验.方法完善术前检查,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尽早采取介入手术方法.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尿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温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病例1术后2个月院外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动脉导管支架再狭窄后的低氧血症.病例2半年后顺利进行2期外科手术.结论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动脉导管 新生儿 支架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0例VSD患者中4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临床特征及实施脑硬膜颞浅动脉融通(EDAS)的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将2004年1月-2010年12月317例接受EDAS的儿童烟雾病患者分为3组:幼儿组(年龄〈3岁,16例),学龄前组(年龄36岁,42例),青少年组(〉617岁,25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3组患者中,手术干预前脑梗死发生率幼儿组(81.2%,13/16)和学龄前组(69.0%,29/42)显著高于青少年组(48.3%,12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P〈0.01);(2)手术干预前原脑梗死体积增大或在不同部位脑梗死再发率幼儿组(62.5%,10/16)高于学龄前组(31.0%,13/42)和青少年组(3.9%,1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7,P〈0.01);(3)总体预后优良率为86.4%(274/31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2)。结论烟雾病幼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预后差;对儿童烟雾病患者及早实施EDAS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儿童 脑梗死 预后 脑硬膜颞浅动脉融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oluble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sol-CXCL16 高敏C-反应蛋白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 标签: 硝普钠 无复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