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复方口服避孕(COCP)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被引入,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6000万的妇女在使用。在英国,使用可逆性避孕方法的妇女中有25%选择口服避孕。COCP由于其效力好、使用简便及其非避孕益处等特点而受到普遍欢迎(见MEDICINE2006,34:23)。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复方激素避孕给药方法。2004年避孕贴剂Evra在英国上市。复合避孕阴道环Nuvaring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使用,2006年在英国将被批准上市。复合针剂Lunelle在英国还没有上市的计划。新的给药方法在作用机制和功效方面与COCP是相似的,但在长期的危险性方面几乎没有有效的数据,大体上和COCP没有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复方口服避孕药 激素避孕药 MEDICINE 批准上市 给药方法 非避孕益处
  • 简介: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是3个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是各种心血管病最严重的不良后果。高血压被公认为临床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人类的最大杀手,其既可独立、又可放大其他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动脉僵硬度增加。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血管病变 动脉僵硬度 动脉弹性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artery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的血管病变,扩张的冠脉直径大于附近正常血管的1.5倍。文章概述CAE的发病机制、临床危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arterydisease)的区别、与全身其他血管扩张的关联、治疗的特殊之处。方法以近年来CAE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文献,概述CAE的研究进展。结果CAE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5%,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AE可对冠脉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冠脉病变;粥样硬化重、特定的ACE、MMP基因型、不合并糖尿病的CAD患者更容易出现CAE;治疗上CAE与CAD基本类似,但不适合用硝酸酯类等药物。结论CAE是一种有临床危害的不同于CAD的冠脉病变,需要临床重视及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 标签: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粥样硬化 炎症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为止病因仍不很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扩心病患者逐渐增多。现将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30例扩心病做一回顾,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电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 胸部X片检查 诊断 临床特点
  • 简介: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炎,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不恰当的治疗可以造成慢性疼痛、肾功能不全以及关节破坏和畸形,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期的药物和降尿酸的药物。作者结合临床经验及国内外痛风指南,对治疗痛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合理用药作一综述。

  • 标签: 痛风 抗痛风药 合理用药
  • 简介: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在临床上较常见。这类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包括胃肠道收缩无力、节律混乱以及收缩方向异常等,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胀等。治疗上主要是使用胃肠动力来提高胃肠道的张力,协调器官之间的运动,从而达到改善和减轻胃肠运动障碍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胃动力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由于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明显不同。本文就胃肠动力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1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1.1胃复安这是较早用作胃肠动力的药物,是多

  • 标签: 动力药 胃肠动力 药不良反应
  • 简介:结核病是目前单纯感染死亡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全球约1600万人患病,200万人死亡。虽然结核病的短程化疗曾使人类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耐药结核病,HIV

  • 标签: 抗结核药 药研究进展
  • 简介:原发性小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Churg-Strauss综合征,通常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这些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增长,每百万人超过20例。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包括儿童,但以年长者居多(发病高峰年龄在55—70岁)。白种人高发,没有性别差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 标签: 原发性小血管炎 WEGENER肉芽肿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实体瘤的生长需要新生血管输送营养。当肿瘤超过2mm^3时要维持持续性生长则依赖降解宿主毛细血管静脉端的基底膜,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增殖并向肿瘤迁徙,逐步发育成有功能的毛细血管袢,并与宿主血管相互吻合,构成肿瘤的血液循环系统。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最近又发现一种与前述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的、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增生的肿瘤内管状网络形成模式,

  • 标签: 实体瘤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伴随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649例DCM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DCM患者进行心律失常分析。结果DCM伴随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伴随一度房室阻滞54例(8.3%),高度房室阻滞50例(7.7%),左束支阻滞124例(19.1%),右束支阻滞48例(7.4%),心房颤动160例(24.6%),不典型房扑28例(4.3%),房速与窦速36例(5.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1%),室早与室速419例(64.5%),预激综合征4例(0.6%)。房颤与不典型房扑组(共188例)左房左右横径(LA)为(41.1±10.6)nun,同无房颤、房扑组(36.5±11.8)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室早与室速组LVED(67.7±11.2)mm,同无室早和室速组相比(LVED65.9±13mm)无明显差异(P〉0.5)。高度房室阻滞、左束支与右束支组LVED为(70.3±14.3)mm,与无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组(LVED65.8±10.2mm)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数DCM患者同时伴随明显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早与室速最常见;房颤、房扑组与不伴房颤和房扑组心房左右径相比有显著差异,房室阻滞、束支阻滞组与无此种心律失常的DCM组LVED有明显差异。考虑房颤、不典型房扑及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与心脏结构明显改变有关。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心脏结构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正>118例患者分注射(生理盐水5ml溶解肉毒素100IU,内镜下于齿状线附近下食管括约肌高压带环形注射肉毒素4~5点,每点1ml含20U肉毒素)组56例,扩张(气囊压力100~120kPa,持续2~3min,每例1~2次)组62例。结果: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LESRP)均有明显降低(P<0.05),注射组无效9例(14.52%),改善

  • 标签: 肉毒素 气囊扩张 下食管括约肌 注射组 气囊压力 齿状线
  • 简介:所有临床医师都应当了解受体机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许多常用药物都作用于受体。安全使用药物需要了解受体药理学。一些常见疾病与受体数目的改变或受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偶联发生改变有关。药理学和治疗学未来的进展很可能建立在发现更多的受体以及与它们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模型上。

  • 标签: 药物代谢 处方药 新陈代谢 临床研究 药物吸收 氧化作用
  • 简介:目的评价贲门失弛缓症在胃镜下气囊扩张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对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行X线食道吞钡,常规胃镜检查,并都确诊为功能性贲门失弛缓症。术前流质饮食1天,禁食12小时以上,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安定针)、咽部麻醉。由胃镜活检孔插入导丝,退出胃镜,沿导丝将涂有甘油的球囊。(为低顺应性聚乙烯囊),送入过贲门口处于气囊的中央部。由助手向囊内注气,使囊内压逐渐达到10—15psi,维持1—2分钟,间隔2—3分钟后再扩张,共2—3次;退出胃镜和球囊,再插入胃镜观察扩张出血情况及有无穿孔。并与外科肌切开术作比较,从而得出何者更具优点。结果21例患者中,其中一例因球囊直径选择过小(14mm)而疗效欠佳行第2次扩张后临床症状消失外,其余5例一次既近期临床症状均消失。所有病例术中轻度恶心和胸痛,术后第1—2天轻度胸痛外,余无不适,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扩张治疗与外科肌切开术均是有效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症状的主要方法,但外科肌切开术组织创伤大,病人痛苦重,经费开支大,术后胃食管反流等不足之处。结论贲门失弛缓症胃镜下气囊扩张术优于外科肌切开术。

  • 标签: 胃镜 贲门失弛缓症 气囊扩张术 并发症 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 简介:90年代以前,新发结核病中的耐药结核菌小于5%,90年代以后耐药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美国和泰国等相继发生耐多结核病(MDR-TB)爆发流行,耐多问题日见显露。我国MDR-TB的流行情况亦十分严重,截止2000年,初始、获得耐多率仍分别高达7.6%和17.1%。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已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菌耐药菌株,约三分之二的结核病人处于发生MDR-TB的危险之中,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90年代 耐药结核菌 2000年 爆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