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酵母是一种镜下单细胞真菌,通过出芽繁殖。白色念珠菌株构成了从阴道分离出的酵母的90%。其余菌株中最常见的是光滑念珠和热带念珠。非白色念珠属可以引起阴道炎,而且经常对常规治疗不敏感。尚无证据表明,非白色念珠属引起阴道炎的患病率正在增加。

  • 标签: 生殖器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属 单细胞真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阴道炎
  • 简介:帕金森(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资料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2%罹患此[1]。其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包括运动迟缓、僵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障碍等在内的运动性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是由异常结构化的α-突触核蛋白沉积于中脑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导致其大量丢失所引起。

  • 标签: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肠道菌群
  • 简介:<正>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肺结核。肺结核可分为两大类,即传染性肺结核和阴活动性肺结核,各自诊断标准如下。一、传染性(阳)肺结核1.肺结核病人至少2次初始痰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抗酸杆菌阳性;或2.肺结核病人1次痰涂片检查阳性,并经负责治疗医师确认有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肺部异常阴

  • 标签: 肺结核病人 活动性肺结核 菌阴肺结核 慢性传染性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 显微镜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间叶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潜力,为损伤组织的干细胞移植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梯度-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利用化学诱导剂5-氮胞苷(20μmol/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0ng/ml),成骨细胞诱导剂(地塞米松10nMol/L,抗坏血酸0.05mMo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以及成脂肪细胞诱导剂(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0.5mmol/L,地塞米松1μmol/L,胰岛素10mg/L,消炎痛100mmol/L),分别定向诱导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再应用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电镜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利用梯度-贴壁筛选法可以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5-氮胞苷可诱导干细胞呈现肌管、肌丝、心房颗粒,且肌细胞特异性蛋白α-actinin,Myosin,α-Actin,TroponinⅠ免疫染色阳性;VEGF可诱导骨髓间叶干细胞出现管网状、血管样及鹅卵石样结构,vWF免疫染色阳性;成骨细胞诱导剂可诱导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成脂肪细胞诱导剂使分化细胞内出现脂肪滴,油红O染色示脂滴为橙红色.结论成年骨髓间叶干细胞在体外具备多向分化潜力.在化学或生物诱导剂的作用下,骨髓间叶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间叶组织类型细胞.

  • 标签: 间叶干细胞 骨髓 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后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0只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前后心房不应期,不应期离散,以及心房间传导时间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心房间传导通道的阻断未使心房不应期和不应期离散度明显改变,但使心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P<0.05).结论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使心房激动模式改变,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可作为成功消融阻断的一个辅助判断标准.

  • 标签: 射频消融 心房间传导通道 心房电生理 通道阻断 房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制作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评价可行性和持续性。方法针状电极分别插入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以3V-5V的电压/10Hz-20Hz的频率,刺激双侧迷走神经,在心率出现明显下降后,给予频率为10Hz-20Hz,电压为3V-5V的快速脉冲起搏刺激右心房,诱发心房颤动。结果迷走神经刺激的平均电压/频率为4.4V±0.7V/16.8Hz±3.3Hz,心率由基础的(171±26)次/分降为(97±8)次/分;在给予平均电压/频率为3.5V±0.6V/11.5Hz±2.2Hz的右心房起搏刺激后,36只杂种中31只(86.1%)成功诱发出持续性心房颤动,且在保持迷走神经刺激下,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容易诱发,持续时间长,为评估抗心率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的作用提供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 迷走神经刺激 心房起搏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3次痰培养检测中,培养出病原182株,包括细菌139株和真菌43株。139株细菌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48株(35.5%)和革兰阴性杆菌91株(65.5%)。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根据经验治疗的有41例与药敏结果相吻合,感染控制差的68例患者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或联合用抗生素后多数控制了感染,另有17例耐药明显,最终死于严重感染,住院病死率13.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多为革兰阴性,对常用抗生素有明显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药物滥用是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多药耐药性
  • 简介:原发性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Churg-Strauss综合征,通常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这些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增长,每百万人超过20例。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包括儿童,但以年长者居多(发病高峰年龄在55—70岁)。白种人高发,没有性别差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 标签: 原发性小血管炎 WEGENER肉芽肿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阴肺结核为三次痰涂片及一次痰培养阴性的肺结核。在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阴肺结核患者约占40~60%。2001年,中华医学会结核学会在“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制定了阴肺结核的诊断标准。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因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阴肺结核仍是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难点,也是造成误诊、漏诊、过诊、延迟诊断的重要原因,为结核控制带来隐患,值得重视。

  • 标签: 菌阴肺结核诊断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中华医学会 “金标准” 肺结核患者 治疗指南
  •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得到的443株肺炎克雷伯氏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从4845份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肺炎克雷伯443株(9.14%),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肺炎克雷伯耐药率最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94.6%);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14.67%;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68.79%;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全部敏感。在443株肺炎克雷伯中,117株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阳性率为26.41%。结论肺炎克雷伯是产ESBLs条件致病菌之一,临床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耐药性的监测,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糖尿与结核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结核及抗结核药物又可以诱发、加重糖尿,在临床上两并发比较常见。1694年,Moron就观察到结核与糖尿并发的现象;1859年Gfiesinger在对250例糖尿病死者的解剖中,发现42%的患者合并有肺结核,并且39%的患者最终的死因为肺结核,说明结核是糖尿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临床流行学资料显示,不同年代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的肺结核患病率高4~8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结核病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比 抗结核药物 人口老龄化
  • 简介:糖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受到普遍关注,国内1994年2.5%,1996调查显示达3.2%。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中糖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服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的这类患者多数肥胖且血糖控制差。本文就精神、抗精神药物与糖尿相关性的研究近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精神病 精神病抗 精神病药物
  • 简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多伴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获得性肺炎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变异和耐药率的增加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老年人获得性肺炎分离出的致病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老年人健康 获得性肺炎 肺炎病原菌 耐药分析 感染性疾病 免疫力低下
  • 简介:Paget是一种骨转换增高的疾病。年龄超过55岁的人群中,2.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在X线片上有该病表现,但仅有1/12的人出现临床症状。也就是说,医师在X线检查时每发现10~20例Paget病人,其中可能仅有1例或2例有临床症状。

  • 标签: PAGET病 临床症状 X线片 骨转换 检查时
  • 简介:基因鉴定可提供新的诊断方法,并指导基础和治疗的研究方向;同一基因的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明显不相关的基因突变可有相同的表现。

  • 标签: 肌病 诊断方法 基因鉴定 基因突变
  • 简介:立克次体(表1)正在全世界出现。沉寂了数十年后,毁灭性的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大流行再次出现,并且斑疹热在旅行者中越来越多地被确认。至少已确认了6种新的立克次体斑疹热(瑞士立克次体,帕氏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斯洛伐克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和aeschlamanni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经节肢动物媒介传播。主要的感染宿主是人类(普氏立克次体)和小型哺乳动物(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疹热组)。

  • 标签: 立克次体病 斯洛伐克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黑龙江立克次体 小型哺乳动物 斑疹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