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和临床医师的不懈努力,股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并逐渐朝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向发展.短段股动脉病变一般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PTA加裸支架植入术,效果可靠.长段复杂的股浅动脉病变,传统的膝上股股转流术是公认的治疗方式.新型Viabahn覆膜支架的出现使得"腔内转流"成为了可能,它治疗复杂股浅动脉病变较传统治疗优势显著,通畅率满意,并可达到与人工血管旁路术相媲美的临床效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Viabahn覆膜支架
  • 简介: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其末端分叉为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cerebralartery,PCA),属于后循环系统(或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脑干、小脑、丘脑、部分颞叶及枕叶的血流,这些结构大多位于后颅窝.许多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 脑梗死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和细胞间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可塑,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以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基质)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括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角质形成细胞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细胞间物质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柔韧,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含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
  • 简介: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一,从无症状性的生化异常到严重时威胁生命的病症。其病因也多种多样(表1),按照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浓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或高(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相关的疾病)两大类。低钙血症最常见的病因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低镁血症。血清总钙浓度的正常值为2.15~2.65mmol/L。

  • 标签: 低血钙性疾病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 PTH 低钙血症 代谢异常 肾功能衰竭
  • 简介:2005168923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20051690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36例分析;20051691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20051692我国中部地区某县成人经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病例生存时间回顾性队列研究;2005169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环境因素及其与几种趋化因子基因的交互作用;20051694绝经后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临床分析;

  • 标签: 免疫性疾病
  • 简介:锌是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酶的催化、结构和调节、诱导金属硫蛋白的合成,影响激素受体效能和靶器官的反应,以及激素的生成和分泌,维持生物膜的完整性;以锌离子、锌依赖酶或其他锌蛋白的形式参与细胞基因的转录和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等。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1961年Prassad首先报道了人类的缺锌病,从而开创了锌研究的新纪元。

  • 标签: 锌离子 感染性疾病 金属硫蛋白 激素受体 生物合成 微量元素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脉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造血系统对于其他系统疾病过程的反应是相当敏感的。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疾病中都可以出现血液学异常,概括性地了解这些血液异常表现的可能性比确切地了解一些罕见血液病更为重要。同时还必须考虑患者正在接受的治疗,因为这些治疗本身可能会引起血液学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同时或单独出现异常,可以从全血细胞记数、仔细的血涂片观察或血沉的检查中得到一些系统性疾病的诊断线索。

  • 标签: 系统性疾病 血液 造血系统 血液异常 红细胞 白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双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病科高龄高血压患者121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下肢动脉超声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PAOD组(n=49)和非PAOD组(n=72)。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发病率为40.5%。PAOD组年龄、冠心病发生率、血肌酐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非PAO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冠心病、白昼平均收缩压(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PAOD=-12.169+0.131×年龄+1.341×冠心病-0.069×dDBP+HbA1c×0.692。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年龄、冠心病、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动脉闭塞性疾病
  • 简介:治疗策略制定及器具的限制是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治疗需面临的两大难题.以导丝通过病变为基础的治疗策略需要介入医师良好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并能根据导丝的性能选择适合特定病变的导丝.从亲水涂层导丝到头端加硬导丝,近年导丝制造工艺的革新使得导丝的选择更多样.随着对病变性质的深入了解,介入医师对于不同CTO病变的治疗策略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复习已发表的文献资料,综述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导丝,并对下肢动脉CTO病变的临床治疗策略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导丝选择 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