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仍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法,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存率。由于获取方便、长度足够、管径等优势,隐静脉(greatsaphenousvein,GSV)仍是目前全球各大中心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物。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偏低一直是妨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术中获取的牵拉损伤、静脉保存液的选择、手术方法等都会影响其近期和远期的通畅率。研究进展近5年,许多临床研究结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GSV的近期或远期通畅率,给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及线索。内容本文将综述影响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期及远期通畅率的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通畅率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9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免疫分型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91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7(17~79)岁。AnnArbor分期Ⅰ~Ⅱ期49例(53.8%),Ⅲ~Ⅳ期42例(46.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75例(82.4%),升高者16例(17.6%);国际预后指数(IPI)低/低中危患者73例(80.2%),中/中高危患者18例(19.8%);生发中心B细胞(GCB)患者22例(34.9%),非GCB(nonGCB)患者41例(65.1%);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甲泼尼龙)方案治疗的55例(60.4%),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36例(39.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5%、9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AnnArbor临床分期、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IPI、AnnArbor分期、血清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PGI-DLBCL患者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分析
  • 简介: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众多止血药物的应用目前仍然是临床治疗的基石。因为绝大部分经气管或血管介入止血的治疗手段都需要有充分完成其准备条件的时间窗。本研究总结了在需要选择呼吸介入术治疗之前及在垂体后叶素应用无效或难以承受其不良反应的49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针对生长抑素治疗咯血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作出初步评价。

  • 标签: 咯血 生长抑素 影响因素 有效性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和细胞间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可塑,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以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基质)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括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角质形成细胞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细胞间物质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柔韧,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含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
  • 简介:脑血管病(CVD)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严重结局是脑卒中。我国每10万人中有219人患脑卒中。在我国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1999年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35-74岁人群中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43/10万和217/10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脑卒中死亡率为41/10万。且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又非常之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探索影响脑卒中康复的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干预,对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 影响因素 心理因素
  • 简介:基因和环境在大多数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一般是这两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疾病表型。单纯由环境或遗传造成的疾病是少见的。现在我们已有办法弄清楚大多数常见的和重要的风湿病的遗传基础,以及感染、饮食、运动和污染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何种途径与相关基因相互作用。仔细的临床观察和阳性家族史仍然是发现新的疾病相关基因的基础,然而对于常见疾病目前尚未开展针对基因的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风湿病 遗传因素 基因鉴定 环境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硝普钠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咯血的疗效.方法58例住院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用硝普钠治疗;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5.4%(χ2=P<0.01).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硝普钠是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的治疗咯血的理想药物,优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硝普钠 治疗组 大咯血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对照组
  • 简介: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异性标志和独立预测因子,其形成机制复杂,与基因、年龄、性别、性格、吸烟、睡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预测和延缓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将是未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中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钙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慢性胰腺炎(CP)是指胰腺实质内腺泡和小管的反复或持续性损害,胰腺呈广泛性纤维化、局灶性坏死及胰管内结石形成或弥漫性钙化,可引起腺泡和胰岛细胞萎缩或消失,常有假性囊肿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P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东北地区12所综合医院收治的CP患者资料,探讨CP的临床特征。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相关因素分析 假性囊肿形成 弥漫性钙化 胰腺实质 结石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86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CAPD患者中发生低钾血症25例(29.1%)。高血压肾病10例患者中发生低钾血症2例(20.0%),糖尿病肾病31例患者中发生低钾血症12例(38.7%),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患者中发生低钾血症10例(26.3%),痛风性肾病4例患者中发生低钾血症1例(25.0%)。低钾与非低钾血症患者比较,年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磷、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龄、尿量及腹透超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钾血症的发生与患者血磷、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CAPD患者;患者血钾水平与其年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及纠正低钾血症可以提高CA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标签: 腹膜透析 低钾血症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后成人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骨髓刺激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是促进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对动员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妊娠期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妊娠期高血压孕妇80例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正常妊娠孕妇80例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及查阅临床资料的方式来收集及统计2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多胎妊娠、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24h尿白蛋白高、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孕期检查次数、孕妇情绪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病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24尿白蛋白(OR=2.851)、糖化血红蛋白(OR=1.312)、孕前体质量指数(OR=1.842)、年龄(OR=1.322)、血肌酐(OR=1.118)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病高危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与24尿白蛋白、孕前体质量指数、年龄等因素有关,因此需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合理控制饮食.加强孕前、孕期的检查,有利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体质量指数 孕期 健康教育
  • 简介:随着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将出现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和伴随各种临床表现。近年研究表明,踝臂脉搏波速度(ankle—brachialpulsewavevelocity,baPWV)可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 标签: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体循环 脉搏波速度 PULSE 临床表现
  • 简介:重症缺血性卒中(severeischemicstroke,SIS)指一组临床症状较重、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缺血性脑梗死。患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往往死于脑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脑干功能障碍,并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重症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晨间护理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通过每周不定期检查各病区晨间护理质量,了解影响晨间护理质量的因素,提出防范对策。结果影响晨间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1)护理人员方面:对晨间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慎独精神、沟通能力不足、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不掌握患者病情、护理人力资源不足;(2)患者方面;(3)家属、陪护方面。结论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护理管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配合、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是提高晨间护理质量的对策。

  • 标签: 晨间 护理质量 原因分析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通常表现为:特殊的心电图表现,收缩期心室造影时异常的左室图形,心脏超声显示典型的不对称性增生以及舒张期左室异常充盈.自从大约五十多年前这些肥厚型心肌病特殊的表现被描述出来以后,HCM一直受到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关于这种疾病的某些方面引起了广泛争论,例如某些病人的室内血流压力梯度的形成机制(和存在性)问题.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危险因素 评估 心电图表现 心室造影 超声显示
  • 简介:各种类型心脏疾患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心衰),其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近半数患者在5年内死亡,而重症患者的1年死亡率则高达50%。在心血管病患者院内死亡的直接原因中,近3/4为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BRBA)、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及一些新技术如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用虽可改善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但绝大多数心衰患者并未因此而获益。本文拟就影响心衰预后若干因素的研究近况作一简述。1神经体液因子1.1心钠素(atrianatriureticpeptide,ANP)用漂浮导管同时测定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的压力和上述三个部位血浆ANP浓度时发现,心血管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浆

  • 标签: 因素研究进展 干预因素 心力衰竭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6例年龄≥60岁的老年男性,采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分析其与年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钙、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血糖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胎球蛋白A与年龄、血清hs—CRP、BUN及Scr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钙以及eGFR呈显著正相关;在校正年龄、hs—CRP、eGFR及血清钙后,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B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319,P=0.025;r:0.2525.P=0.016)。②PBG、eGFR和血清hs—CRP是血清胎球蛋白A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517、0.282和-0.371,以胎球蛋白A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血清胎球蛋白A(g/L)=0.243—0.002x血清hs—CRP+0.001×eGFR+O.011×PBG。③高胎球蛋白A组(≥0.45g/L)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低胎球蛋白A组(〈0.45g/L)(52%比32%).且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P〈0.05)。结论:胎球蛋白A水平与老年男性的血清hs—CRP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eGFR的下降而下降;胎球蛋白A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高胎球蛋白A水平可能与老年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标签: 胎球蛋白A 老年男性 高敏C反应蛋白 肾小球滤过率 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