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5年创伤院前死亡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创伤院前主要致死原因是交通伤(73.3%),其次是坠落伤(12.6%);现场或送医院已经死亡214例(75.1%),途中死亡13例(4.6%),急诊科死亡58例(20.4%);91.2%的患者是多发伤:急救反应时间为15.3min。结论:尽快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努力提高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伤院前死亡率。

  • 标签: 交通伤 坠落伤 院前死亡 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穿孔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炎症性肠病并穿孔死亡病例。结果:4例IBD饼穿孔死亡病人,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瘘、出血、腹腔感染后死亡。1例感染性休克,无法耐受手术,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BD饼穿孔患者治疗上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围手术期IBD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明确IB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合理应用外科治疗,同时重视整体治疗。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穿孔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H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8年3月本院诊治的11例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症状及体征以咳嗽、咳痰、反复高热、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胸片多表现为双肺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灶分布范围广泛,易合并多发小空洞及肺外结核,预后差.结论:肺结核合并HIV感染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与普通肺结核有所不同,其表现与CD4细胞水平关系密切,其预后差.

  • 标签: 肺结核 艾滋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肺结核并肺部感染患者致病菌种分布特点、细菌耐药情况.方法:86例肺结核并肺部感染患者,确定其菌种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①86例肺结核并肺部感染患者共获菌株10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85株(77.89%);革兰氏阳性菌7株(7.14%);真菌17株(15.60%).②检出的病原菌除真菌外全部进行药敏试验.青霉素的耐药情况最严重,耐药率为88.4%,其次分别为红霉素(85.87%)、氨苄青霉素(73.91%)、头孢拉定(72.83%)、氟哌酸(67.39%)、丁胺卡拉(63.04%)、头孢唑啉(31.52%)、庆大霉素(31.52%),复方新诺明(29.34%)、头孢噻肟(26.09%).结论:重视基础病,及时作出明确的细菌学检测,有针对性地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是提高肺结核并肺部感染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肺结核 肺部感染 药敏试验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急救死亡率。方法:对照全市2002和2003年度1923例院前死亡资料填调查表,用Foxpro6.0建数据库,用SPSS11.0统计。结果:两个年度院前死亡率分别为2.37%和2.22%;院前死亡均以0:00~8:00最多(32.24%和31.53%);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平均3.40±2.27和2.09±4.68min;到达现场平均用时7.58±4.61和9.80±9.41min;往返医院用时平均44.19±44.11和38.19±27.58min;到达现场已死亡者占院前死亡总数的构成比为71.56%和78.97%;院前死因谱中交通事故由第一位(28.90%)下降为第三位(11.79%),心脑血管疾病由第二位(14.92%)上升为第一位(23.51%)。结论:深圳市经电话呼救患者院前死亡率较国内其他城市低;2003年度院内反应时间较2002年度明显缩短,但到达现场时间明显延长;院前急救死亡谱构成有改变。

  • 标签: 院前急救 死亡率 病例 深圳市
  • 简介:目的:总结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病情好转28例;恶化5例,其中4例为HIV感染患者,1例为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死亡2例,均为长期卧床、重度营养不良,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诊断的警惕性,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胸片及PPD试验是快速正确诊断本病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血行播散 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并观察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针对其复发主要原因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进行单纯的病灶清除手术,7例患者进行病灶清除及窦道切除术,10例接受I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4例进行单纯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另有3例接受I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在手术术后对患者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患者的血沉、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术后未进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及时发现、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等,再手术后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的情况,术后8~12月患者植骨融合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术后应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保证手术过程的准确无误,若术后复发,应根据复发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避免再复发的发生。

  • 标签: 脊柱结核 术后复发 复发原因 再手术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城区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的院前急救病例逐年上升,但死亡病例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在70岁以上的年龄段。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65.68%)、创伤(9.74%)、脑血管意外(8.79%)、心血管急症(7.34%)、呼吸系统急症(6.32%)、中毒(1.61%)、消化道出血(0.52%)等。因创伤死亡的病例呈上升趋势,但2004年有所下降。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死亡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创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 标签: 院前急救 死亡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的诊断方法,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结脑患儿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儿均做过脑脊液(cSF)检查及头颅MRI平扫和增强,结脑临床表现情况多样,传统结核感染指标在婴幼儿不典型;TB-PCR、头颅MRI的检查为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依据。结论: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注重病史和流行病学资料,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动态观察,TB—PCR有较高的特异性、头颅MRI对确诊有较大的帮助。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婴幼儿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血沉、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的病灶情况、植骨融合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失败率及术前-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矫正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分别明显改善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明显减少内固定失败率,提高后凸畸形矫正率,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后路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下注射抗结核药物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2年10月至2009年1月经电子支气管镜确诊的6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常规使用全身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子支气管镜下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下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其治疗1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1例(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例(73.7%),P<0.05.结论:在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电子支气管镜下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下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全身抗痨治疗好.

  • 标签: 电子支气管镜 注药治疗 支气管内膜结核 临床观察 Treated 抗结核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