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介绍了出院计划的相关概念,在国内、国外的现状,在国外已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疾病中逐渐开展,因无相应的标准化流程,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出院计划;概念;现状;应用 “出院计划”这一词最初由美国提出,19世纪美国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将其定义为:患者从一个医疗机构顺利转接到另一个环境中的过程[1]。美国医院协会指出:出院计划是一种集中性、协调性、整合性的过程,通过专业的医疗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合作,保证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获得相应的照顾[2]。20世纪国内开始引入出院计划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促进患者从一个环境顺利转到另一个环境的护理过程,从患者入院当天开始直到患者出院及出院后连续的护理过程[3]。 1 出院计划相关概念 1.1 出院计划目的 出院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在出院后能够继续得到优质的治疗和护理,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保障其他有需要的患者能够使用[4]。 1.2 出院计划步骤 出院计划基本上可分为 4 个步骤。 ①评估:病人及家属各种问题及需求;②计划:制定个体化的出院计划内容 ;③实施: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包括指导病人、家属及长期照顾者相关的护理的知识及技能;④评价反馈[5]。 1.3 出院计划内容 美国医院协会在已经出版的指南中出院计划的基本内容是:确定患者出院后的照顾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行出院后的健康评估、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 制订出院计划, 和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协调,实施相应的计划并进行出院后的随访。 其核心是评估和明确患者的健康需求, 联合相关机构实施出院计划并进行跟踪随随访[6] 。 2 出院计划在国外现状 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巴西、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出院计划的重要性,实施了相关的措施。在美国医疗服务中,出院计划已成为必须要执行的重要环节;加拿大出台《出院计划标准与指南》;英国出台了《社区管理(延迟出院)法案》,强调出院后开展持续医疗服务的重要性;爱尔兰出台了出院计划指南标准,明确出院计划流程的具体细节;出院计划已成为巴西医疗政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颁布出院计划相关政策,强调各卫生相关部门应协调合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出院计划服务;日本医疗工作者已认识到出院计划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院计划尚未纳入日本医疗体制。[7] 3 出院计划在国内现状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出院计划的概念,认为出院计划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比例增加、医疗费用增长、家庭照料能力欠佳及护理技术发展有关。但是并未立即引起我国相关部门及人员的重视。直到21世纪初,出院计划开始受到关注。2014年1月16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召开的 “康复出院计划研究” 启动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康复出院计划制订及实施的探索之路。[8] 4 出院计划在国内的应用 4.1 出院计划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癌症病程长、死亡率高,需要患者反复住院治疗、复查,出院后还可能伴随有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有调查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出院后需求最多的护理服务是康复指导、康复锻炼、肿瘤复发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9]。黄雪芳、闫文霞[10,11]等开设PICC专科门诊、制定PICC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利用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治疗间歇期PICC导管进行维护和指导。汤维娟等[12]在上海市提出了肿瘤患者的连续性照护模式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对肿瘤患者的出院计划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可供参考, 研究也仅限于科研层面,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需求[13]。有调查研究乳腺癌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以多样化的形式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潜在的医疗费用。但目前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统一的流程及评价标准,仍需借鉴国外的经验。[14] 4.2 出院计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在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便评估患者需求,教会家属照顾患者和协助锻炼的技巧,正确的照顾知识,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COPD的认知和自我照顾能力; 在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完成出院计划单上的内容进行监测,指导患者完成呼吸功能锻炼。研究结果显示对COPD患者实施出院计划服务,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15,16] 4.3 出院计划在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应用 结合CKD的疾病特点, 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需求为目标, 制定出CKD的个体化出院计划, 通过出院计划护理团队、患者及家属的协调合作, 可以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 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延缓患者肾功能损伤的进展。[17] 4.4 出院计划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实施出院计划, 可以使患者享受连续、规范的医疗护理服务。患者可以在自己家里接受专业的护理,还能够在家属的陪同下独立的生活,有利于疏解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18,19] 4.5 出院计划在糖尿病患者应用 糖尿病管理新模式使糖尿病教育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可以使患者得到持续性的照顾,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但对于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就目前的医疗资源还不能实现。研究中饮食、运动、监测依从性干预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的照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建议联合社区医院使更多的社区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 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20] 4.6 出院计划在脑出血患者应用 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对提高患者出院后康复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出院指导仅限于对刚出院的患者实施康复指导及护理,而对于出院后时间较长的患者则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仍需要加大对脑出血患者院外随访及个体化指导,以提高脑出血患者出院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21] 5 小结 出院计划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出院计划具体实施还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没有标准化的指南可供参考。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包括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评估,指导他们学会相关的照顾常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照顾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级临床实践护士, 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的健康评估并实施。另外还应加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重视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沟通,从本质上改善患者的服务质量。 可以借鉴、参考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模式和经验, 结合内地医院工作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研究,形成比较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出院计划服务系统。[22,23,2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接受人流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流产后给予其关爱护理,观察关爱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旨在开展对比实验来深入探究采用肿瘤护理计划在癌症患者靶向治疗中是否良好的控制效果,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癌症患者的恢复效果,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方法:随机在医院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来院诊治或开展癌症相关疾病的10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随机打散,并在告知患者及家属的情况下,所有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观察研究。所有患者将被随机分为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和采用肿瘤护理计划的观察组,每组50人。观察两组患者的在护理过程中的痛苦情况,恢复程度,生活舒适度,患者护理满意度,来判断护理方法不同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中有34人出现严重疼痛状况,占比68%,27人认为自身环境达到舒适状态,在整体中占比54%,整体恢复效果一般,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打分为3.5分,而采用肿瘤护理计划的观察组患者中有15人出现严重疼痛状况,占比30%,45人认为自身环境达到舒适状态,在整体中占比90%,整体恢复效果较好,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打分为4.7分。结论:根据数据记录显示,采用肿瘤护理计划的观察组患者比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出现严重疼痛状况的人数及占比较少,而认为自身环境达到舒适状态的人数及占比较高,整体恢复效果较好,得到的护理服务更加优质,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说明采用肿瘤护理计划会产生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癌症患者的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 标签: 肿瘤护理计划 癌症 靶向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计划单用于危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以我院ICU收治的90例危重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选其中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计划单,设为常规组,剩余45例患者实施个性化危重护理计划单,设为研究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个性化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单护理后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改善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危重患者 护理计划单 护理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计划行为理论在老年病患跌倒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中我院收治的老年病患8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来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跌倒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效果和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的数据要优于对照组;在跌倒发生概率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在对老年病患进行跌倒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的概率,并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计划行为理论 老年病患 跌倒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普外科胃肠减压管非计划拔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欧维克实施胃肠减压管插管治疗患者168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168例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非计划拔管率以及出现的原因。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患者8例,非计划拔管率为9.52%;对照组护理后出现28例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3.33%,两组非计划拔管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分析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实验组有2例由于感觉不适自行拔除,1例无法配合治疗自行拔除,2例睡眠无意识拔除,1例管道脱落,2例牵拉脱出;对照组有8例由于感觉不适自行拔除,5例无法配合治疗自行拔除,3例睡眠无意识拔除,3例管道脱落,2例牵拉脱出,7例胶布固定不牢。结论:为普外科胃肠减压管治疗的非计划拔管率较高,导致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分析,针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几率,保证胃肠减压管治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普外科 胃肠减压管 非计划拔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对焦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入选我院收治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开始/结束)96例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1个月后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情况。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焦虑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减轻焦虑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计划性护理 放松疗法 焦虑情绪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妇科中对患有妇科肿瘤的患者内置PICC导管后出现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内妇产科患有肿瘤并置PICC管治疗的患者90例,对90例患者中出现非计划性拔管行为的患者进行统计并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结果:90例患者中出现了非计划性拔管的患者共计42例,对其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患者的置管侧体舒适度、管道的维护以及患者对导管的认知等均有较大的影响。结论:PICC置管对于妇产科肿瘤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ICC导管能够为病人及时输送各种治疗的药物和营养物质,因此应该对非计划性的拔管原因做好认真的分析,并针对各种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防止在以后的临床中再次发生此类医疗事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普外科胃肠减压管插管病人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探究其非计划拔管的预防效果。方法:本次6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普外科胃肠减压管插管病人,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划分方式分为两组,各30例。甲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将预见性护理干预运用于乙组病人,比较两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与病人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在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后,乙组病人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优势显著;另外乙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也比甲组病人偏低,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胃肠减压管 普外科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PDCA循环法在降低住院患者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腹腔引流的住院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2018年1-12月治疗的150例患者归入到参照组中,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将2019年1-12月治疗的150例患者归入到研究组中,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比较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2.67%)明显的低于参照组(15.33%),p

  • 标签: PDCA循环法 住院患者 腹腔引流管 非计划拔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降低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方法:总结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根因分析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鼻咽癌(NP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鼻咽腔的顶部和侧壁。其发病率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鼻咽癌解剖位置复杂,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以放射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已成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放疗虽然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放疗引起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希望水平显著降低。因此在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1]。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常规护理存在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的缺陷,护理效果有限。基于风险理念的癌症护理计划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可根据疾病变化特征及发展规律,预测潜在风险,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改进护理措施,制定系统化的护理计划,以减少护理的盲目性,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目前关于基于风险理念的癌症护理计划的临床报道很少。本研究将该方案应用于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护理中,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 标签: 风险理念 肿瘤护理计划 鼻咽癌 放疗 生命质量 希望水平
  • 简介:【摘要】 为了减少在污染区的护理人员因呕吐、头晕、头痛、低血糖、跌倒等不适而发生非计划外出,针对护理人员非计划外出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其中环境与饮食的改变,工作任务繁重,体能消耗太大、武汉疫情严重,执行任务人员压力大防护用品引起的不适是主要因素,通过对进污染区工作的护理人员思想进行摸排,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调整岗位,提出事先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评估与处置三大策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做好护理人员的防控工作,确保护理人员“零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非计划外出 污染区 护理
  • 作者: 林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1-08-1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 第36卷 第2期
  • 机构: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000
  • 简介:目的:观察评价预见性护理对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的效果和护理质量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研究时间段内入住本院ICU病房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护理研究。将患者随机分组后,予以不同护理模式,对照组行基础护理,观察组性预见性护理,各组样本量均为42例。比较患者ICU护理期间非计划拔管率、ICU治疗指标、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ICU护理期间机械通气非计划拔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脱机成功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护理质量各项测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测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预见性护理实施,可在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期间非计划拔管风险同时,控制患者相关并发症风险,护理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ICU;机械通气;非计划拔管;护理效果;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非计划下机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70名需要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组35名,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干预性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指标进行对比,相关指标包括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非计划下机原因、治疗时间。结果在非计划性下,机率方面,两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而言,采取必要的干预性护理措施十分干茧,能够有效减少非计划下机的情况,保证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CRRT治疗 非计划下机 干预性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应用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应用下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满意度指标。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在不同护理模式应用下,相比于常规组,实验组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其护理满意度更高,数据相对比,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实施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有助于患者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护理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阶梯式康复训练计划护理 老年脑梗塞患者 语言功能 肢体功能 满意度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留置胃管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负性心理及非计划拔管干预效果进行研讨。方法:本实验共选取74例重症留置胃管患者均是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以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讨论组(n=37)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和参照组(n=37)行传统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情况及健康变化情况均观察比较。结果:相比参照组,讨论组患者健康各评分明显更低,指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健康评分 预见性护理 非计划拔管 不良事件 留置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