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文献的循证分析研究,就气管吸引提出以下循证推荐措施:气管吸引只有在充分评估病人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进行,若病人有能力应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咳出;吸引时操作应熟练、轻柔,吸引前不应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吸引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管内径的二分之一;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s;吸引负压不超过300mmHg;封闭吸引系统可减少病人吸引过程中肺容量损失;高浓度给氧时间应达到2min;颅脑损伤的病人吸引前应对病人进行彻底的评估,颅内压力增高、心血管术后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扩肺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吸引间隔时间应超过10min。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管内吸引 循证护理
  • 简介:气管膜结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器官黏膜充血、水肿、肥厚等改变,若局部管腔狭窄、淋巴结干酪样物质破入器官腔,可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黏膜充血、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患者咳嗽剧烈,可发生大咯血.我院于1999年8月以来用MTC-3型微波治疗仪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活检插孔对气道充血、水肿、狭窄组织进行微波治疗,同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支气管内膜结核 微波治疗 水肿 黏膜 咳嗽 患者
  • 简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呼吸衰竭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段。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下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咳嗽反射受抑制,咳痰能力丧失,因此气管吸痰成为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重要方法。但呼吸机相关并发症逐渐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国外文献报道,VAP的发病率为9%~70%,死亡率为50%~69%。为了给机械通气患者及时、安全、有效的吸痰,防止各种并发症,广大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现将机械通气气管吸痰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气管内吸痰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气管吸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我院儿科在 2018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1 月份期间共接收小儿肺炎患者 100 例,并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吸痰方式,观察组患儿给予气管吸痰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及哭闹程度。 结 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仅少部分患儿出现哭闹( P < 0.05 ) 。 结论: 对小儿肺炎患儿来说,采用气管吸痰方式,可有效将总体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小儿肺炎 气管内吸痰 传统吸痰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气管吸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我院儿科在 2018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1 月份期间共接收小儿肺炎患者 100 例,并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吸痰方式,观察组患儿给予气管吸痰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及哭闹程度。 结 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仅少部分患儿出现哭闹( P < 0.05 ) 。 结论: 对小儿肺炎患儿来说,采用气管吸痰方式,可有效将总体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小儿肺炎 气管内吸痰 传统吸痰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患者中气管吸痰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2020年11月的儿科病患资料库中,选出86例作为课题研究样本。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来划分成不同组别,每组均43人。常规组为患儿采取传统吸痰法,而研究组借助于吸痰机来进行操作,最终从护理效果、不良反应指标对比判断。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7.67%,不良反应率2.33%;而常规组中对应指标为:83.72%、23.26%,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患者,要在基础性的护理工作上,联合更优化的气管吸痰,从而保障改善其症状,促进康复。

  • 标签: 气管内吸痰 患儿 肺炎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备用状态移动式吸引器末端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的情况,同时检测污染的细菌种类。方法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对全院各病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及吸引管采集样本作细菌学培养,并鉴定细菌类型。结果检测的48份标本中,细菌污染率60.4%,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有必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去除潜在污染源。

  • 标签: 设备污染/预防和控制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气管膜结核是结核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隐袭,迁延时间长,对气管和肺组织损伤大,致残率高,易被医护人员和病人所忽视。全身抗结核治疗对其治疗作用小,病灶吸收慢,效果差,极易形成肉芽肿和瘢痕,导致气管闭塞造成肺不张,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气管疾患在国内外已开展较长时间,治疗方法有激光、微波氩气刀等,效果好,痛苦小。我院使用经纤维支气管镜YAG激光加雾化吸入治疗气管结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标签: 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支气管内膜结核 YAG激光治疗 护理配合 结核病人 雾化吸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脑外科气切患者时,通过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外科气切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护理治疗质量,具有明显疗效。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为分析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通过采集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治疗方法以及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法,通过对采取不同护理治疗方法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100例脑外科气切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情况、呼吸机使用情况以及护理期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发现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式的患者呼吸情况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同时患者在护理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也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脑外科气切患者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脑外科气切患者的整体护理治疗效果,通过对脑外科气切患者采取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治疗效率和治疗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护理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提高患者护理治疗成功率,使患者可以早日恢复健康,大大的缩短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

  • 标签: 脑外科气切患者 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 临床应用 护理效果
  • 简介:胸腔手术麻醉主要是采用经口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后常带气管插管回ICU,以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通过气管插管给氧防止低氧血症。常规选用给氧导管为8号鼻导管。在吸氧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气管插管给氧导管的粗细是否影响患者的PaO2和PaCO2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探讨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鼻导管 气管插管内 给氧 开胸术后 经口气管内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气管吸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我院儿科在2018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期间共接收小儿肺炎患者100例,并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吸痰方式,观察组患儿给予气管吸痰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及哭闹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仅少部分患儿出现哭闹(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儿来说,采用气管吸痰方式,可有效将总体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小儿肺炎 气管内吸痰 传统吸痰 护理效果
  • 简介: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吸痰术(closedendotrached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

  • 标签: 吸痰术 ICU 气管内 密闭式 管理 救治工作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吸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行择期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消融术、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的患儿10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围术期接受基于常规气管麻醉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气管麻醉方案治疗。在患儿苏醒期采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量化评分表,评估患儿在气管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气管麻醉苏醒期躁动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气管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右美托咪定方案在小儿气管麻醉苏醒期,能有效降低患儿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发生程度,整个苏醒期更加安静平稳,利于医护人员的观察治疗,减少因患儿躁动导致家属产生不良情绪,有益于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右美托咪定 小儿气管内麻醉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儿均为4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较好,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效果
  • 简介:我科在使用壁挂式吸引器时,发现有时吸力大,有时吸力小,有时甚至无吸力现象。针对此问题,我科全体护士探讨其原因,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负压吸引器 原因 壁挂式吸引器 吸力
  • 简介: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它可以补充营养、水分,进行药物治疗和负压引流。保持胃管通畅是留置胃管护理的重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胃内食物残渣过多,误吞入胃内的痰液、口腔分泌物黏稠,导致胃管严重堵塞。传统的方法是用50m1.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冲洗,费时费力,且难以彻底清除胃管壁黏附物。为此,我科采用中心负压吸引方法解决35例严重胃管粘堵,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留置胃管护理 中心负压吸引 粘堵 临床护理工作 口腔分泌物 护理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腺癌手术患者,共计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n=40)、研究组(专业护理模式,n=40)。不同方法护理后统计患者的引流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引流量低于参照组、引流时间短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5%(1/40)、15.0%(6/40)前者为研究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后者为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专业性护理方案进行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效果,可在今后广泛推广。

  • 标签: 甲状腺乳腺术 切口内压吸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负压吸引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引流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00%,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37)。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引流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三个指标的计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甲状腺乳腺术后切口内进行负压吸引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流时间,降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乳腺 术后切口 负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