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置管体位在PICC导管尖端中对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妇瘤外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不同置管体位干预方式随机分为进行抱头法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传统外展平卧位置管患者为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置管导管异位率、生理应激反应、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实施PICC置管后,导管的异位率0例(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20.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1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18.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瘤外科肿瘤患者,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抱头法干预的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明显提升导管复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导管 尖端位置 置管体位
  • 简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和有效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规置管后即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的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不在此位即为导管异位。据报道,

  • 标签: 超声探查 PICC 导管尖端异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通过系统评价,整合各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使用3CG定位法的临床效果,为3CG定位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以前相关学者使用3CG定位法的PICC置管的相关纳入本研究,通过检索词检索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指标:置管成功率。统计学方法:stata 15.1软件进行分析,包绘制森林图、漏斗图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 标签: 3CG PICC 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筛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超声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在血液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接受 PICC置管治疗的 82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1例,通过心电图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对照组 41例,实施 B超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传统穿刺法。对比两组尖端定位的费用、操作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 2.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12.20%;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位置到上腔静脉下 1/3处占 95.12%远高于对照组的 31.71%;观察组置管准确率 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 80.49%, PICC尖端定位平均费用( 3.82±1.47)元低于对照组( 84.56±3.93)元,平均操作时间( 15.87±1.9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9.13±2.38) min,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应用在血液肿瘤患儿时,可有效提高置管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置管时间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 血液肿瘤患儿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在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尖端定位中 ,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及其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我院 50 例 PICC尖端定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 PICC尖端定位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 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及其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定位准确程度、时间、并发症。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准确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定位时间明显缩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8.00% 、 32.00%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在 腔内心电图辅助 PICC尖端定位中 ,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及其护理均有重要价值,能提高定位准确率,缩短定位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 腔内心电图辅助 PICC尖端定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X射线胸片定位PICC尖端位置,观察组B超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对比两组定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定位时间、定位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B超引导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引导下的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通过心电图和术后X线的自身对照研究,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的准确性,分析心电图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使用心电图定位的导管尖端位置与置管结束后拍的X线胸片进行比较,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为99.49%,特异度95.24%,Kappa系数检验结果为0.858,心电图和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一致度较高。结论: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具有实时性和观性,准确性较高,增加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可部分替代X线胸片定位。

  • 标签: 超声引导 心电图技术 PICC导管尖端定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技术在PICC穿刺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从2020年1月开始,于2022年1月结束各案例数据采集工作,共收录我院60例PICC穿刺置管病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并展开回顾性研究,每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而超声组采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技术置管。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几率、置管不良事件情况、满意度等数据。结果  超声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几率比常规组更高(P

  • 标签: 胸壁超声 心动图 PICC 穿刺尖端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引导技术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穿刺到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9月我科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早产儿75例,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位法。观察组采用心电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穿刺到位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穿刺到位率分别为92.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引导技术辅助早产儿PICC置管到位率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早产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需进行新生儿置管的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成功率与具体情况。结果X光摄影定位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椎第5节至第7节之间位置的34(85.00%)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锥第3节至第2节之间位置的2(5.00%)例,位于第8节至第10节位置的2(5.00%)例。出现了P波,但波动幅度不明显,且未显著提示出导管深浅变化的1(2.50%)例,仅出现无特异性P波的情况2(5.00%)例。存有特异性P波患者38例,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37例,成功率为92.50%:导管位置不理想的患者1(2.50%)例。无特异性P波的患者2例。结论 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出导管尖端的最优位置,一次性成功置管的比率较高,且操作较为简单,建议在临床置管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PICC尖端定位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恢复速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进行分组观察,一组实施常规护理,设为常规护理组,纳入患者45例。另一组实施细节护理,设为细节护理组,纳入患者4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等实验数据。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数据结果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可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节护理组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细节

  • 标签: 消化内科 细节护理 恢复速度。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静脉输液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输液速度对疗效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输液速度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发现适宜的输液速度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研究结果为临床输液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

  • 标签: 静脉输液治疗 输液速度 疗效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疼痛消失时间及康复效果的影响。通过随机分组,将7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及骨创伤治疗仪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此外,观察组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较高,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较短。研究结果表明,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周期,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骨创伤治疗仪 康复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 疼痛管理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危重患者的静脉输液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恢复的关键治疗手段。初始补液速度需根据患者缺失液体量计算,快速复苏期要迅速补充。输液速度需根据生命体征、尿量及实验室指标动态调整,以避免过量或不足。合理控制输液容量,监测液体负荷与心脏功能关系,实施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及时识别并补充液体,防止器官功能损害。

  • 标签: 危重患者 静脉输液 补液速度
  • 简介:摘要:本论文研究了早期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与效果。烧伤后的早期护理是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关键环节,包括伤口清洁、药物治疗、创面覆盖和定期评估等措施。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际应用中,多种创新技术和方法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早期护理的有效性。未来展望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持续改进,为烧伤患者提供更好的照顾和更快的康复。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降纤酶不同静滴速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探讨降纤酶的最佳静滴速度.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静滴速度分别为10滴/min、20滴/min和30滴/min,输液时间分别为2.5h、1.25h和0.83h,以7d为统计界限.结果3组患者7d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B两组较C组降低更明显(P<0.05).A、B两组凝血时间(BCT)较治疗前延长(P<0.05),C组治疗前和与A、B两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血小板(PLT)粘附试验(PAdT)、PLT聚集(PAgT)、纤溶酶原(PLG)较治疗前A、B两组降低较显著(P<0.01),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均对PLT计数、出血时间(BT)无影响(P>0.05).A、B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C组较A、B两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降纤酶静滴速度以20滴/min为最佳.

  • 标签: 降纤酶 静滴速度 急性脑梗死 血液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