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前了解胃癌周围淋巴的分布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术式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淋巴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诊断显像
  • 简介:淋巴的性质是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研究显示,腋淋巴清扫术给患者带来许多并发症,因此对淋巴的性质进行术前评估非常有必要。近年来,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高频高分辨率超声已成为临床评估淋巴性质的首选手段。本文分别对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将超声在淋巴性质诊断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淋巴性质鉴别及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腋淋巴结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病变徒手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与关键技术。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42例不明原因颈部淋巴增大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18G或16G组织切割针经皮徒手技术活检。穿刺靶淋巴大小为1.0cm×0.6cm~8.6cm×5.0cm,每例穿刺2~5针。所取组织条能满足病理学定性诊断要求视为取材成功。结果:39例(92.9%)所取组织量能满足病理定性诊断要求。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淋巴恶性病变12例(28.6%,其中转移性癌7例、恶性淋巴瘤5例);良性病变26例(61.9%,其中淋巴结核14例、反应性增生5例、慢性肉芽肿性炎4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炎3例);性质不确定1例(2.4%)。结论: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徒手活检技术具有实时监视、精准、灵活、微创等优点,在颈部淋巴增大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穿刺活检 淋巴结 徒手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淋巴超声检查对Graves病(Graves’sdisease,GD)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GD患者100例和HT患者150例,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发现率。结果:GD组和HT组颈部Ⅰ、Ⅲ、Ⅳ、Ⅴ区淋巴偶有增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Ⅱ区在GD组和HT组均较常发现增大的淋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94%,P〉0.05);颈部Ⅵ区淋巴HT组发现率明显高于G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11%,P〈0.05)。结论:颈部Ⅵ区淋巴的发现,对GD与HT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对超声表现相似的GD与HT甲状腺功能亢进期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 桥本甲状腺炎 GRAVES病 颈部淋巴结
  • 简介:淋巴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2~68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巨淋巴结增生
  • 简介:目的:探讨声弹性成像在检测皮肤黑素瘤前哨淋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皮肤黑素瘤患者的可疑前哨淋巴入组,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最终入组淋巴54枚,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6枚为受侵淋巴、38枚为非受侵淋巴。常规超声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56.3%、65.8%及63.0%。声弹性成像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5.0%、84.2%及81.5%。常规超声联合声弹性成像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1.3%、86.8%及85.2%。声弹性成像对受侵淋巴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P<0.05),与普通超声联合使用后声弹性成像的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超声(P<0.05)。结论:声弹性成像可为皮肤黑素瘤患者前哨淋巴的检测提供更多有用的诊断信息。

  • 标签: 淋巴结 声弹性成像 黑素瘤
  • 简介:腹膜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转移至腹膜腔的最常见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癌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常用的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肿瘤 肿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例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点,探讨PET/CT监测食管癌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鳞癌术后于本院行18F-FDGPET/CT检查的病例,对166例有复发和(或)转移的病例分析其复发或转移部位、频数及代谢程度。结果:166例患者中,局部复发45例,80%为吻合口原位复发,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149例转移病例中,单纯淋巴占72.5%、单纯血行转移占4.7%、混合转移占22.8%。淋巴以纵隔(66.8%)、锁骨上(39.2%)、腹膜后(21.1%)、腹腔(11.4%)为多,少数出现肺门、盆腔、颈部、腋窝、内乳区淋巴。血行转移以骨、肺、肝、胸膜为主,少数伴有肌肉、腹膜、脑、脾、心包、肾上腺转移。PET/CT可检出小于1.0cm的转移淋巴(57例),淋巴短径大于等于1.0cm组与小于1.0cm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淋巴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以吻合口局部为主,转移淋巴为主,少数为血行转移。PET/CT易检出复发转移病灶,在探测小于1.0cm淋巴、非常见部位淋巴、远处血行转移方面独具优势。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监测 复发转移 18F-脱氧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