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18F-FDG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食管癌患者PET/CT显像数据,研究食管癌原发病灶SUVmax与病灶大小(横径和长度)的相关性、不同长度原发病灶之间SUVmax的差异及原发病灶SUVmax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食管鳞癌病灶SUVmax与病灶的横径、长度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5,P=0.000;r=0.420,P=0.001)。不同长度病灶间SUVmax比较,<3.0cm与3.0~5.0cm病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0,P=0.007),<3.0cm与>5.0cm病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P=0.005),但3.0~5.0cm与>5.0cm病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4,P=0.251)。SUVmax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F=1.256,P=0.293)。结论:食管癌SUVmax对评价肿瘤原发病灶的大小具有重要价值,但SUVmax无法预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PET/CT 18F-FDG
  • 简介:目的:建立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中氨基聚醚(Kryptofix2.2.2)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经过碘铂酸盐试剂预处理的硅胶G板为载体,将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供试品溶液和氨基聚醚(2.2.2)对照溶液点于薄层板上进行显色。结果:氨基聚醚(2.2.2)对照溶液在斑点中心显深蓝色的圆或圆环;供试品溶液中如有氨基聚醚(2.2.2),在斑点中心显深蓝色圆或圆环。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且重复性好,适用于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中氨基聚醚(2.2.2)的快速检测。

  • 标签: 氨基聚醚(2.2.2) 18F-FDG 18F-FES 18F-FLT
  • 简介:目的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min)的相关性,同时分别探讨这两个参数在鼻咽癌T1-2与T3-4患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放化疗前同时行^18F—FDGPET/CT和头颈部DWI—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图像资料。勾画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测量病灶SUVmax和ADCmin,对这两个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村佥验对T1-2与T3-4患者SUVmax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T1-2与T3-4组ADCmin的差异。结果鼻咽癌SUVmax(912±401)与ADCmin[(0674±0186)×10^-3mm^2/s]之间无相关关系(r=-0031,P=0.876)。T1-2与T3-4组鼻咽癌病灶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3-4组病灶的SUVmax高于T1-2组。T1-2与T3-4组鼻咽癌病灶的ADC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结论鼻咽癌^18F—FDGPET的SUVmax和DWI的ADCmin是相互独立的生物学参数,这些诊断技术可能在诊断、评估鼻咽癌等方面发挥补充作用。SUVmax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鼻咽癌的T分期。

  • 标签: 鼻咽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标准摄取值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肺占位性病变42例,均完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检查,同时行4项血清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及糖类癌抗原125(CA125)的实验室测定。按肺占位性病变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上靶/非靶比值(T/NT)的区别,对相应的FDG浓聚状况和特点展开剖析,若病变局部T/NT≥2.0则判断为阳性(肺恶性肿瘤)。肺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中,1项或以上超出参考范围即为阳性(肺恶性肿瘤)。结果:42例中,病理示恶性肿瘤33例,良性病变9例。~(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法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7.88%、66.67%、90.63%、60.00%、83.33%,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4);血清肺肿瘤标志物法分别为57.58%、88.89%、95.00%、36.36%、64.29%,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0,P=0.003);联合前2种方法诊断分别为93.94%,66.67%,91.18%,75.00%,88.10%,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86)。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最具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氟脱氧葡萄糖F18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代谢参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入院1周内行18F-FDGPET/CT检查的4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通过18F-FDGPET/CT图像获得病灶数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平均SUV(meanSUV,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tumorvolume,MTV)和总病灶糖酵解值(totallesionglycolysis,TLG),并与患者同期血清肿瘤标志物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prostate-specific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fPS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于发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灶数量为8个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的最佳界值点,并以此将患者分为无骨转移组、局限性骨转移组(1~8个)和弥漫性骨转移组(>8个)。除局限性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间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组间tPSA、fPSA和AL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转移灶的数量与患者同期tPSA、fPSA和ALP水平均呈正相关(r=0.604,P=0.02;r=0.531,P=0.03;r=0.478,P=0.018)。除前列腺癌骨转移灶SUVmax与同期ALP水平,以及SUVmean与同期fPSA、ALP水平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均有相关性。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灶数量为8个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OS的最佳界值点;tPSA、fPSA和ALP均可作为评价前列腺癌弥漫性骨转移的临床血生化指标;ΣMTV和ΣTLG联合同期tPSA、fPSA和ALP水平在评价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程度方面优于SUVmax和SUVmean;ΣTLG可用于评价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18F-脱氧葡萄糖PET/CT 前列腺癌 骨转移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碱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Xp11.2/TFERC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Xp11.2/TFE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均匀性、强化程度、强化特征、有无包膜、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该研究1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0,其中CT发现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发现5例。病灶大小为1.8~11.8cm;9个病灶(64.3%)呈圆形或类圆形,5个病灶(35.7%)呈不规则形;12个病灶(85.7%)密度/信号不均匀,2个病灶(14.3%)密度/信号均匀;10个病灶(71.4%)伴出血;8个病灶(57.1%)伴有坏死或囊变;13个病灶(92.9%)强化不均匀;11个病灶(78.6%)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3个病灶(21.4%)低于肾皮质和肾髓质;MRI发现的5个病灶均有包膜。结论:女性多见、中等血供、具有不均匀性和存在包膜是Xp11.2/TFERCC常见的CT/MRI影像学特征。

  • 标签: Xp11.2易位 肾细胞癌 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能谱成像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T3、T4分期的患者60例,术前1周内均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宝石能谱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胃癌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19例为T3期,41例为T4期。根据浆膜面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5.5%、81.2%及84.6%,根据脂肪间隙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1.5%、66.6%及76.4%,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和T4期胃癌邻近周围脂肪间隙碘浓度有差异,且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结论:宝石能谱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对胃癌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胃癌 宝石能谱CT T3和T4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