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的相关风险以及母婴结局。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央前置胎盘产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存在剖宫产史将其分为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产妇入院后均行剖宫产术,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点的出血量、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的临床结局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点的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0%、17.5%、42.5%、20.0%,剖宫产率、子宫切除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35.0%、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7.5%、20.0%、30.0%、10.0%,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产妇分娩后存在出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风险,且母婴结局较差,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做到孕期早期诊断、监测及紧急抢救,对改善母婴预后十分有利。

  • 标签: 瘢痕子宫 中央性前置胎盘 妊娠结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因素与有效的针对护理对策。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肾内科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观察组出现1例褥疮与1例感染,发生率为5.1%;对照组出现3例褥疮、2例跌倒与3例感染,发生率为20.5%。在数据对比上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的针对护理措施需要针对护理风险展开,是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肾内科 护理风险 相关因素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风险意识下预见性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保护临时起搏对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8例AMI保护临时起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意识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干预前后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力状况、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工作状况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预防应用保护临时起搏AMI患者实施风险意识下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风险意识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和针对护理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肾内科治疗的患者中选出11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参照组;对另外一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分析研究,并针对各类风险采取针对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18%)明显高于参照组(78.18%),同时研究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内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具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率。

  • 标签: 肾内科 护理风险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相关风险和母婴结局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80例我院接受治疗的中央前置胎盘产妇进行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非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和观察组(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均有40例。两组的产妇均接受了剖宫产手术治疗,对两组产妇产后的不同时间出血情况,妊娠结局和围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血量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观察组比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35.0%、先兆子宫破裂17.5%、胎盘粘连42.5%、胎盘植入20.0%,剖宫产率100.0%、子宫切除率35.0%、死亡率10.0%,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儿早产57.5%、胎儿窘迫20.0%、新生儿窒息30.0%、围产儿死亡10.0%,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瘢痕子宫合并中央前置胎盘产妇存在很高的产后出血几率,并发症几率,母婴结局不理想,因此患儿及孕妇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尽早诊断和及时抢救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瘢痕子宫 中央性前置胎盘 妊娠结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就延续护理对降低糖尿病足感染风险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双盲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延续护理,分别就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各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接受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合并感染例数(4/50,8.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50,24.00%),差异显著(P<0.05);并且观察组在血糖控制稳定例数上(49/50,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0/50,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降低糖尿病足感染的过程中,利用延续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例数,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糖尿病足 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护理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24例急诊患者以及1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112例。风险管理组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应急措施以及各项风险评估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失以及护理投诉等风险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换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08例(96.4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0例(80.3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加利于患者所广泛接受。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供应室一次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供应室工作人员,将其随机化分组,两组各有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风险管理和常规管理。结果观察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97.33±1.42)分、理论知识评分(96.21±1.74)分、物品完好率(100.00%)、操作合格率(96.67%)、取物时间(11.36±1.85)min、投诉率(0.00%)、灭菌、消毒意识(95.74±2.16)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供应室一次无菌物品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物品完好率,降低投诉率。

  • 标签: 风险管理 供应室 一次性无菌物品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与预防护理联合用于ICU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3月至2017年07月我院ICU病房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n=46例)和实验组(n=46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VT风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并联合启用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ICU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速(20.502.10)cm/s、腘静脉血流速(15.103.40)cm/s均低于实验组(27.003.20)cm/s、(21.703.30)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DTV发生率(32.61%)高于实验组(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风险因素评估表、预防护理合并推行于ICU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静脉回流,避免DVT,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 预防性护理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护理风险,并找出有针对的预防策略。方法调查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并于2015年进行实施,收集一年以来的实施效果,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后,内科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结果在本次临床研究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主要出现了病情观察不详、药品使用错误、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感染、疾病监护不周以及意外坠床风险,其中观察组患者每一风险出现的概率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为97.4%,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仅为91.6%。结论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坠床、疾病监护力度不够的风险,基于此,医院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做好护理风险预防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内科护理效果。

  • 标签: 内科护理 风险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外科是医疗行业中最具有“高风险、高科技”特征的专业。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特殊场所,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加强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体会如下。

  • 标签: 手术室/组织和管理 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科管理中的运用。方法: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正确评估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进行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和不安全因素,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结果: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消毒供应科管理工作中,强化了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面对风险的防范的能力。结论:实施风险管理,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障安全,提高质量。

  • 标签: 中心供应室 医院/组织和管理 风险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区敬老院群居老人的营养及健康状况。方法通过微型营养评定(MNA)问卷调查,结合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等,对1178名大连市区敬老院群居老人进行营养评估。结果MNA总分<23.5,属于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高危状态;应用BMI评估,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为100人(8.49%),肥胖检出率为479人(40.66%)。结论敬老院老年人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低下并存,必须加强营养干预。

  • 标签: 微型营养评定 人体测量学 社区退休居民〔中图分类号〕R153. 3〔文献标识码〕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对发生预防接种风险的可能及后果的严重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预防接种风险水平以及各项风险风险影响和概率应用风险矩阵法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划分并排序,确定了发生预防接种风险的各项可能和后果严重,第一层预防接种风险疫苗接种实施风险为极严重风险(E级),疫苗和冷链管理风险、健康宣传和预检告知风险为危险度高风险(H级);第二层预防接种风险接种前的“三查七对”为极严重风险(E级),H级风险有人员责任心、专业素质、接种途径等,接种前“三查七对”所占权重风险最大。讨论在预防接种服务领域综合应用风险矩阵法和层次分析法这种新手段、新模式、新思想,可为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值得推广。

  • 标签: 预防接种 接种风险 评估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门诊药房贮藏和风险管理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1月期间我院门诊药房贮藏的药品46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种,对照组23种,分别接受门诊药房药品贮藏的风险管理和常规管理,比较两组药品的贮藏风险事件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贮藏术语表述不当1例,药物不良反应0例,药患纠纷0例,贮藏差错1例,总计2例;对照组贮藏术语表述不当4例,药物不良反应2例,药患纠纷1例,贮藏差错1例,总计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11例,较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5.5%;对照组患者满意10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药房药品贮藏的风险管理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药品贮藏风险事件发生几率。

  • 标签: 门诊药房 药品贮藏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房产后出血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方法抽取我院64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为15.63%,对照组的产后出血率为37.50%,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38%,对照组为31.25%,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为75.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房护理中,给予孕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产后出血 护理风险管理 产房护理
  • 简介:摘要护理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其自身包含着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科学。护理工作的重要在医疗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其对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危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意义更加重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重症护理安全和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安全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内容包括护理无差错、无护理事故和无护理纠纷,即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一直被给予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没有医源性疾患发生,治疗效果较理想。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医疗意识的增强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相关要求也在提升,由此出现了很多医患矛盾和经济纠纷,产生了许多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工作导致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以实现对护理风险的有效控制。重症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危急,且反复性强,从而产生风险的几率比较大,有效控制重症的护理风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重症护理安全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护理安全的重要、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以及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措施,从而为提高护理水平、改善医患关系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提供参考,以有利于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

  • 标签: 护理安全 管理 风险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并提出护理对策,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从中选择40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对比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施风险管理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观察组)、72.50%(对照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人为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对策非常重要。

  • 标签: 血液透析 护理风险 护理对策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相应的提高了。特别是对于医疗卫生的要求逐渐增高。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护理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的发展,但是医疗卫生护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护理工作风险主要来源于病人和护理人员两方面,要想提高骨科患者的康复率,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骨科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以及管理对策进行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多加指正。

  • 标签: 骨科护理 风险因素 管理对策 医疗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营养风险和炎症因子的相关,并讨论对临床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00例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其营养不良、营养风险等情况,同时根据基线资料、临床结局和炎症因子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情况。结果①基线资料显示化疗患者较多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P<0.05),女性较多存在营养不良(P<0.05);②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都与白细胞介素-6呈相关;③营养不良可引起体重下降率增高,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均呈显著相关。结论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都会影响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应及时对其作出风险评估、营养监测和炎症因子测定,积极采取针对治疗方案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消化道恶性肿瘤 营养状况 营养风险 炎症因子 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