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6年的手术标本,合计30份,采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21例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Ⅳ级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Ⅱ-Ⅲ级4例、Ⅲ-Ⅳ级5例),分离纯化获得BTSCs,进行增殖分析、免疫组化。结果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第6h、1日、3日、6日的单细胞浓度、吸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培养6h,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单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开始分化时,CD13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的肿瘤BTSCs中CD133表达明显,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的G0/G1期、G2/M期、S期比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存在相关,高级别的肿瘤肿瘤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神经上皮肿瘤病例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脑肿瘤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6-5到2017-6月收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10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参照组50例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研究组52例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23%比参照组78%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 标签: 脑肿瘤卒中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出院后持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持续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出院后持续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出院前以及出院后6个月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前认知功能损害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率均显著低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持续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持续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脑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肿瘤 持续性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82例作为样本,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针对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97.56%、家属满意度97.56%;对照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82.93%、家属满意度80.49%。结论将心理护理、保护约束、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及脑血管护理等,联合应用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患者的护理中,对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颅脑肿瘤 精神症状 电解质紊乱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手术后恢复期间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2.32±0.91)分<(4.15±1.42)分、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41.12±3.64)分<(52.37±4.45)分以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40.85±2.52)分<(51.76±3.75)分相对更低(P<0.05),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94.12%>79.41%)相对更高(P<0.05)。结论颅脑肿瘤患者手术后恢复期间的心理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使其快速、良好的恢复健康。

  • 标签: 颅脑肿瘤 心理康复护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头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 50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于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间入院接受开颅术治疗,术后采用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按照重度、中度、轻度以及无痛四级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的头痛程度进行评估,比较性别及不同肿瘤部位对头痛的影响。 结果:男性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女性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肿瘤部位位于幕上脑时患者的疼痛程度要高于肿瘤部位位于幕下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头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病灶部位、痛阙以及情绪因素,因此围术期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环境护理以及生活护理,以保障开颅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肿瘤 开颅术 头痛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心理护理对脑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10例脑肿瘤患者,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电话随访,观察组实施延续心理护理,通过SAS与SD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变化。结果出院后2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的SDS与SAS评分均要比观察组的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结论对脑肿瘤患者实施延续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心理护理 脑肿瘤患者 患者家属 情绪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9(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肿瘤 诊断方案 肿瘤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其颅脑肿瘤病灶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肿瘤压迫症状、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以及头痛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本组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颅脑肿瘤患者的病灶特点选取不同路径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颅脑肿瘤 手术路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肿瘤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肿瘤患者60例,其均接受手术治疗,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模式护理,实验组则联合中医护理,对比2组脑肿瘤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脑肿瘤患者术后便秘、头痛、呕吐等并发症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有效将其术后便秘、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几率降低,改善其预后。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护理 脑肿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纤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免疫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孤立纤维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进行immunocytochemistry以及光镜测定,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结果对孤立纤维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判定,其中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1岁,中位年龄50.2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在人体的13个部位中发生。通过光镜检查可见特征改变现象,梭形细胞构成的肿瘤细胞稀少区交相分布,8例患者确诊为恶性。结论孤立纤维肿瘤主要为良性病症,其中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病理形态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相关,所以应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临床病理 鉴别分析
  • 简介:出血的死亡率较高,其死亡原因各不相同,我们总结1996年~1999年我科脑出血死亡病例137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脑出血 诊断 死亡原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难治产后出血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56例实施介入治疗的难治产后出血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28例实施常规护理,B组28例实施干预护理措施,就组间体征变化进行比较,比对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组间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等一般数据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组间血压及心率情况比较,B组也具有明显优势(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低于A组(P<0.05);组间治愈率比较,B组高于A组(P<0.05)。结论对实施介入治疗的难治产后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难治性产后出血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外伤前房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均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患者视力较入院前均有显著改善,前房内积血均在3-15d内完全吸收。结论临床对于外伤前房出血尤其是合并有其他或是继发的复杂出血者,应及时作出诊断及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以防止眼部视力的进一步损伤和恶化,提高预后结果。

  • 标签: 前方出血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在肿瘤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癌痛是肿瘤患者最痛苦、最难以耐受的症状之一,最大程度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主要的护理目的。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完善,护士在疼痛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强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都对疼痛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士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肿瘤患者疼痛护理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作者综述了疼痛的评估方法、评估的项目、WHO推荐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等,并予以合理指导患者应用镇痛药物,保证多样化及均衡的饮食护理,通过有效的沟通、放松疗法、社会支持等心理护理的方法以及物理疗法、治疗环境、日常基础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的实施,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对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患者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中医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0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选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析中医治疗的安全。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伤口感染2例、西药所引起的并发症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和西医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更好,安全更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 标签: 中医 西医 脑出血 并发症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开放术后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的100例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分析,主要分析术后发生出血的临床病例。结果死亡3例,痊愈出院50例,动脉出血9例,静脉出血9例,渗血14例,不明原因出血15例。结论术前避免出血,避免术中出血,术后对患者的观察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 术后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损伤出血的介入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86例肾脏损伤出血患者,采用肾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损伤的部位及程度,采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对出血动脉行超选择栓塞治疗。结果86例患者经超选择插管明胶海绵颗粒或金属弹簧圈栓塞后,均能有效止血。栓塞后造影显示出血动脉中断闭塞,肾动脉出血征象消失。术后1-3d肉眼血尿消失。在随访时发现均未再次发生出血情况,未见继发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肾损伤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肾功能损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损伤性 肾出血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急诊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的有46例,记为对照组,使用对症支持治疗联合急诊内镜治疗的有50例,记为研究组。对比不同组别临床效果、止血耗时、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止血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急诊内镜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再出血与不良反应。

  • 标签: 急诊内镜 消化道肿瘤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对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防治的护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妇8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后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对对照组患者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研究组有6例产妇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对照组有5例产妇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通过对研究组进行防治护理措施,产后有1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对照组产妇没有进行防治护理措施,产后有4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进而采取针对的防治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

  • 标签: 产后出血预测评分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防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