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定义齿活动义齿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牙列缺损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活动义齿修复,观察组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佩戴感觉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语言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及固定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佩戴美观度、舒适度、方便度等方面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舒适度和美观性,使用方便,易于患者接受。

  • 标签: 固定义齿修复 活动义齿修复 牙列缺损 咀嚼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固定与活动义齿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90例牙列缺损患者,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固定义齿进行修复,观察组给予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进行修复,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咀嚼功能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2年后的咀嚼功能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与活动义齿联合修复对于牙列缺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修复复杂的牙体以及牙列缺损,且义齿固定稳固、美观、舒适,值的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固定义齿 活动义齿 联合修复 牙列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0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各35例进行传统固定义齿修复的对照组、固定义齿修复的实验组。对比两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治疗期间出血指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修复前两组患者出血指数结果对比,P>0.05。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出血指数明显下降,实验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而言,修复治疗上固定义齿整体疗效明显优于活动义齿,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固定义齿 活动义齿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 修复效果 出血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义齿种植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诊的义齿种植口腔修复患者8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义齿种植修复,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口腔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牙齿功能恢复时间和修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2.5%,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牙齿功能恢复时间为(5.27±1.2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2±2.23)d,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义齿种植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的颌面部功能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义齿种植 口腔修复 颌面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球帽附着体,观察组为磁性附着体,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压槽骨高度、固位性、舒适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在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相比于球帽附着体,患者的舒适性和固位性更佳,值得应用。

  • 标签: 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 磁性附着体 临床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对牙周病合并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牙周病合并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方法,观察组采取固定-可摘联合义齿修复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牙齿咀嚼效率和牙周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定-可摘联合义齿显著提高了牙周病合并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了牙齿咀嚼效率和牙周病治疗效果

  • 标签: 固定-可摘联合义齿 牙周病 牙列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义齿对口腔修复中基牙出血指数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牙周病修复患者(2013年05月01日到2016年4月30日期间),将其依据进行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义齿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活动义齿治疗),各40例,对比2组患者基牙出血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牙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采用活动义齿治疗牙周病修复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基牙的出血情况,值得研究。

  • 标签: 义齿 口腔修复 基牙出血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在连续多位牙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所有10个病例采用义齿修复前通过正畸手段向缺隙中央方向移动缺隙两端的天然牙,使连续多牙位缺失变为间隔缺失后,再行固定义齿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同时获得美观和功能上的恢复,基牙和修复体均稳定,病人满意。结论正畸治疗在连续多牙位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正畸治疗 连续多牙位缺失 固定义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种植修复和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牙列缺损的患者选取4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实验组采用种植修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高,而且功能修复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符合P<0.05的要求。结论对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采用种植修复的办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修复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患者的义齿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种植修复 固定义齿修复 牙列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拔牙联合牙龈成形术在义齿美观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5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义齿美观修复患者中选出14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不安装临时义齿;观察组行微创拔牙术联合牙龈成形术,对比两组的牙槽突变形态分级等。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牙槽突形态改变情况好于对照组,被吸收部分相对更少P<0.05;且观察组的龈缘形态方面表现为扇贝样的概率93.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71%,P<0.05。结论微创拔牙与牙龈成形术联合起来应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牙槽突形态和龈缘形态,利于二次义齿美观修复的顺利开展,值得推广。

  • 标签: 义齿美观修复 微创拔牙 牙龈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活动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入的30名老年疗养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适当、合理的活动,加强护理干预,30名老年疗养员身体状况改善,体力增强,精神状态良好,护理满意度为93.3%(28/30)。结论合理的运动、有效的疗养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老年疗养员的身体及精神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人活动 疗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水坐浴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为OAB的65例患者进行热水坐浴治疗,疗程8周,通过分别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来评价热水坐浴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尿频、尿急、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OABSS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显示其差异有意义。结论热水坐浴可明显缓解OAB患者症状,该方法简单、实用、廉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热水坐浴 膀胱过度活动症 排尿日记 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对下肢活动功能的影响,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0-06在盛京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椎隐性脊柱裂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下肢活动障碍,左、右下肢活动障碍各1例。双下肢活动障碍13例,其中伴腰痛、膝痛3例、腰骶部血管痣、皮肤多毛、皮肤色素沉着各1例。余45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便功能障碍,无下肢活动障碍。结论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可引起患儿下肢活动障碍,临床极易漏诊。

  • 标签: 脊柱裂 隐性/并发症 下肢 运动障碍/病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0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而降低腹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标签: 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首次下床活动 影响
  • 简介: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其作用是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标签: 第二课堂 动手能力 综合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品管圈活动在产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收的400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品管圈活动,对实施前及实施后的知识掌握率、患者满意率及新生儿遗失腰牌及腕带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新生儿遗失腰牌及腕带率、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低于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中不仅提高了孕产妇知识掌握率也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在降低新生儿护理缺陷的同时也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在产科护理风险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产科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康复宣教的时机对妇科手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通过在术前告知病人及家属术后康复的配合及重要性,提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妇瘤科手术的病人7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0人)在手术前告知术后康复的配合及重要性,对照组(390人)在手术后告知康复的配合及重要性。结果手术前告知术后康复的配合及重要性的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高于术后告知康复配合及重要性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告知术后康复配合及重要性有效提高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术后肠粘连、肠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利于机体康复。

  • 标签: 宣教时机 妇科手术 早期 下床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重症医学科科室在2017年1-6月实施六个月主题为“降低ICU晨间交接班缺陷率”的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ICU交接班缺陷率为24.8%,明显高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后(16.3%),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应该进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ICU 交接班缺陷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入院宣教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宣教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入院宣教联合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SCL-90评分(89.5±6.3)分、健康知识知晓评分(48.0±3.5)分与对照组(89.2±6.4)分、(48.2±3.6)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CL-90评分(53.4±4.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6.6±5.2)分,研究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75.6±4.3)分、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95.6%)明显高于对照组(54.2±3.1)分、(8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精神科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入院宣教护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科患者 入院宣教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在医院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基层医院产科实行品管圈活动提供依据。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孕产妇中随机抽取80例,实行4个品管圈活动,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孕产妇知识的掌握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孕产妇知识掌握率远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婴儿手圈、胸牌丢失率、病历书写错误率远低于实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孕产妇知识掌握率、降低婴儿手圈、胸牌丢失率和病历书写错误率等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护理风险管理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