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新生儿科住院患儿298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季节、来源的多重耐药菌株患儿的比例,比较其感染部位、抗生素使用情况及耐药菌种类差异,同时分析探讨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冬季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发病几率较高,多发于呼吸系统、皮肤、血液等;早产儿及日龄5d以内者发病率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体数据分析发现174例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儿成功救治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史者有142例(81.61%),感染前最常见使用抗生素为三代头孢、氨基广谱青霉素及酞脉类广谱抗生素。结论新生儿由于不成熟的生理特征及不完善免疫系统功能,是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强化综合措施,减少人员接触,及时消毒,加强医生抗生素合理应用观念的培养及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检测能够对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治。

  • 标签: 新生儿科 多重闹药菌株感染 抗生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感染原因,探究对患者护理对策。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收治的3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感染率6.67%共1例,明显较对照组13.33%共2例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呼吸内科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情况,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呼吸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为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采集患者咽拭子、鼻拭子做培养,结合临床资料及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对多重耐药菌的定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95例患者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33.93%,包括产ESBLs大肠埃希菌6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0株,产ESBLs阴沟肠杆菌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5株,MRSA10株.结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临床诊治过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监测措施,以避免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定植
  • 简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20ng/μlDNA,即可通过简单的杂合、连接、PCR扩增及电泳步骤,在同一反应管中对四十多个不同的靶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先于2002年由荷兰的Schouten等[1]报道。如今短短几年中,该技术已被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实验室采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篇不同领域采用该技术方法的报道在重要刊物上发表。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基因缺失 基因重复 突变检测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提出院感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47例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遵循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实验,分析检查结果和感染科室。结果检出最多的多重耐药菌是大肠埃希菌;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是呼吸科;发生感染最多的部位是呼吸系统。结论定期检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制订防控策略,是减少医院感染、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临床分析 医院感染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多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88例检测出有多种耐药菌感染患儿资料,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分析护理结果。结果8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中主要为菌血症、肺部感染以及脐炎等浅表皮肤感染,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给予患儿标准预防及接触隔离、加强手卫生及无菌操作、加强周围环境消毒、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后,无一例死亡,未发生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结论对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需要及时诊断及干预,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等,是治疗关键,严格执行无菌及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则为护理关键。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新生儿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药物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均的对比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多重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参照组(n=39)和观察组(n=39)。行头孢哌酮、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参照组,行头孢哌酮、磷霉素联合治疗观察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茵感染患者行头孢哌酮、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阿米卡星 磷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降低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神经外科2016年与2017年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率及分布情况和感染特点,通过护理干预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定植率。结果我科室2016年共收治患者38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164例,占42%,最常见的耐药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3.5%;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2017年共收治患者48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154例,占31%,明显低于2016年同期。结论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加强各种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和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外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方法研究阶段为2014年6月~2017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68例,均为ICU患者,将一共168株分离出来的多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平均入住ICU时间、ICU内死亡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痰液及支气管吸出物中检出129株(76.79%),穿刺及引流液中检出14株(8.33),伤口分泌物检出9株(5.36%),血液检出7株(4.17%),尿液检出5株(2.98%),其他标本检出4株(2.38%)。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超过80%,但是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却逐年下降。结论该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性情况不容客观,特别是针对进入ICU的高龄、肺炎患者需要重点做好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积极采取环境消毒、隔离等措施降低其感染与传播,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联合用药控制感染。

  • 标签: ICU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抗菌药物单用和联合应用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作用效果。方法:测定不同单种抗菌药物和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然后用该浓度的不同单种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组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小鼠,观察各药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亚胺培南/西他丁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利福平、头孢他啶、丁胺卡那、环丙沙星的MIC分别为(μg/ml):64、512、64、250、2048、2048、150;特治星(128μg/ml)使丁胺卡那(μg/ml)从2048下降到64,舒普深(32μg/ml)可使利福平(μg/ml)从128下降到8,舒普深(32μg/ml)与丁胺卡那(1024μg/ml)联合有效,泰能(32μg/ml)与丁胺卡那(1024μg/ml)联合无效,特治星(256μg/ml)与利福平(128μg/ml)、泰能(16μg/ml)与利福平(128μg/ml)联合均无效;特治星(140.4mg/24h)、特治星(70.2mg/24h)与丁胺卡那(7.8mg/24h)、舒普深(41.6mg/24h)与丁胺卡那(7.8mg/24h)联合治疗,对感染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30,100,100,舒普深(83.2mg/24h)、泰能(83.2mg/24h)治疗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MIC均显著增加,特治星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其他抗菌药物效好。特治星与丁胺卡那联合、舒普深与丁胺卡那联合联合治疗有效,而泰能对丁胺卡那、特治星等抗菌药物具有拮抗作用。合理的多药联合不仅对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效,而且可以减少药物剂量。

  • 标签: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浓度 联合用药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讨预防、控制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ICU接受治疗的320例患者向检验科微生物室运送的脓液、痰液、血液、引流液等标本810份为本次研究对象,810份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04份,其中多重耐药菌90株,对其多重耐药菌数量、种类、感染部位等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感染,观察其临床干预疗效。结果90株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32例,肺炎克雷伯菌4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11例;90株多重耐药菌分别来自患者不同部位,泌尿系统27有例,呼吸系统39例,伤口14例,血液10例,对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暴发。结论多重耐药菌目前已成为我院综合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积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综合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Hpv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对宫颈病变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患者例数为100例,在2015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来院检查,实施宫颈自动采集制备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HPV感染分为4组,单一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一共40例,多重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为19例,单一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感染患者为26例,多重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感染患者为15例。结果20~50岁的发病人数较多,其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降低。低危型HPV感染会引发生殖道、肛周以及外生殖器出现湿疣病变,很少会引发宫颈恶性病变,因此其引发病变程度不高,而在低危型和高危型混合感染中,引发宫颈病变,均为高危型HPV感染引发的,因此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HPV感染对宫颈影响无统一性的定论,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讨。

  • 标签: Hpv单一感染 多重HPV感染 宫颈病变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多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88例检测出多种耐药菌感染患儿资料,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分析护理结果。结果8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中主要为脐炎等浅组织感染及胃肠道感染,检测出耐药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等。给予患儿标准预防及接触隔离、加强手卫生及无菌操作、加强周围环境消毒、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后,无一例死亡,未发生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结论对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需要及时诊断及干预,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等,是治疗关键,严格执行无菌及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则为护理关键。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新生儿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ICU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给予PCT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4月~2017年05月收治的72例ICU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感染患者干预方式研究;对照组(36例)选择常规抗生素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36例)选择常规抗生素+PCT监测方法完成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ICU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降低(P<0.05);同对照组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P<0.05)。结论医疗人员合理选择常规抗生素+PCT监测方法对ICU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的降低以及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的减少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病情康复。

  • 标签: PCT监测 ICU病房 多重耐药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社区综合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年观察期内糖尿病相关健康行为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控制情况、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相关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服药依从性等方面较管理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管理糖尿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并努力达标,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 标签: 糖尿病 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 综合管理
  • 简介:摘要替加环素属于甘酰胺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和革兰阴性菌等都是替加环素所被抗菌谱覆盖的耐药菌;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的标准剂量是50mg每12h的维持剂量和100mg的负荷剂量;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替加环素会增加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因此,增加替加环素的用药剂量被逐渐关注。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有耐碳青霉烯细菌等,往往需要高剂量替加环素才能达到最终治疗效果,以此改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甚至有时还需要联合其他抗菌药物进行同时治疗。本文以综述形式分析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 重症肺炎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社区综合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年观察期内糖尿病相关健康行为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控制情况、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相关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服药依从性等方面较管理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管理糖尿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并努力达标,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 标签: 糖尿病 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 综合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临床培养出的多重耐药菌患者100例(2016年6~12月和2017年1~6月各50例)作为观察对象,2016年6~12月期间未实施MDT,2017年1月开始实施MDT,比较MDT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卫生规则依从性、MDRO检出率、医院感染率。结果MDT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接触隔离措施执行率为93.33%、90.00%,均高于MDT实施前43.33%、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实施后,MDRO检出率、医院感染率为16.87%、22.89%,明显低于MDRO实施前28.95%、3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加快康复速度,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感染控制 多学科协作模式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患儿的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运用到MDRO感染患儿的管理中,调查我院2018年第1季度MDRO感染患儿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解析,并制订相应对策。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感染患儿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MDRO感染患儿的隔离医嘱落实率由71.88%上升到90.00%,隔离标识落实率由68.75%上升至89.17%,床边配备专有设备的落实率由65.63%上升至85.00%。品管圈实施前未采取防控措施的最主要原因为医生未及时开具隔离医嘱(36.36%),实施后为担心病人或家属不理解标识意义(33.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MDRO感染患儿防控措施的落实率,降低MDRO在医院内传播的风险。

  • 标签: 品管圈 多重耐药菌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对气管切开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对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气管切开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做细菌学检测,进行气道管理创新、多部门联合干预、落实隔离措施、手卫生等集束化干预。结果36例患者拔管,治疗原发病痊愈,4例带管回家。结论集束化干预有效控制了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传播,未发生交叉感染,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气管切开 集束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