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列恶性肿瘤的首位.每年有约52万新发病例45万死亡病例。由于起病隐匿.大多数肺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因而多年来肺癌的治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仅为10%左右。目前能够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治愈率的有效方法主要是早期诊断。

  • 标签: 肺部结节 诊断 处置
  • 简介:目的:探讨MRI检查在子宫肌瘤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在MRI图像中的表现及不同类型子宫肌瘤在多种MRI序列中的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患者MRI共检出58个病灶,MRI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分布及位置。肌壁间肌瘤常被肌层包围绕;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浆膜下,常伴有挤压肌层的征象;黏膜下肌瘤瘤体直接位于子宫内膜层内。多数子宫肌瘤在T1WI图像中均表现为均匀低或等信号,在T2WI弥散成像上,普通型肌瘤多呈均匀低信号,细胞型肌瘤呈均匀稍高信号,而退变型肌瘤多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普通型肌瘤以均匀强化多见;细胞型肌瘤以显著均匀强化为主;退变型以周边或轻度强化为主。MRI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间的符合率为93.1%。结论:MRI检查在子宫肌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子宫平滑肌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范可尼贫血(Faneonianemia,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除B亚型为X-性连锁遗传)。本病由瑞士Fanconi[1]于1927年首先命名并报道。FA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多样化形体畸形、智力发育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高发肿瘤倾向多脏器受累为特征[2].

  • 标签: 范可尼贫血 骨髓衰竭综合征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 简介:目的:验证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TB-PCR)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系统在结节病与菌阴性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B-PCR检测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分析鉴别病理活检报告为“结节病或增殖性结核病”的91例患者.并通过随访验证诊断准确率,评价2种鉴别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TB-PCR检测结果,91例患者中77例结核分枝杆菌DNA为阴性,14例阳性,阳性率为15.4%。而这77例TB-PC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诊断为结节病者74例,结核病2例,无法确定诊断者1例;14例TB-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诊断结核病3例,结节病8例,无法确定诊断3例。TB-PCR检测结果与随访后诊断一致的病例共77例(结核病3例、结节病74例),诊断明确率为84.6%(77/91),而诊断结节病的准确率达93.9%(77/82)。②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结果,91例患者中经评分诊断为结节病者80例。诊断为结核病者11例。80例评分诊断为结节病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结节病诊断者75例.结核病1例,无法确定诊断者4例。在11例评分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中.随访后诊断仍维持结核病诊断者4例,结节病7例。评分结果与随访后诊断一致的病例共79例(结核病4例、结节病75例),诊断明确率为86.8%(79/91),诊断结节病的准确率达97.56%(80/82)。结论:TB-PCR检测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系统对于结节病与菌阴性结核病间的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明确率准确率。

  • 标签: 结节病 菌阴性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评分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超声造影(CEUS)在青春后期及成人睾丸扭转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观察12例18~66岁临床疑诊为睾丸扭转的患者。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为睾丸扭转,1例为附睾头囊肿压迫精索导致的睾丸淤血。以患侧睾丸血供减少或消失作为诊断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睾丸扭转的灵敏度为100%,准确率为91.7%。以超声造影显示睾丸无灌注、灌注缺损或"晕圈征"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的灵敏度准确率皆达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都是诊断青春后期及成人睾丸扭转的良好成像手段,超声造影的准确率可能相对更高,但尚需要大样本的后续研究来证实其在诊断睾丸扭转中的价值。

  • 标签: 睾丸扭转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造影 对比剂
  • 简介:目的: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小鼠模型研究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白血病细胞正常造血细胞增殖、定位迁移的特点。方法:采用小鼠白血病移植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监测其白血病发病过程中,骨髓脾脏中白血病细胞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在APL模型小鼠的白血病发病过程中,骨髓中正常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在发病晚期呈现下降趋势,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共同淋巴祖细胞在发病晚期也明显下降。与之相反,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脾脏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未见明显下降,并呈现定位迁移或代偿增生的趋势,发病晚期,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共同淋巴祖细胞数量均显著上升。结论:白血病发病过程中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及免疫细胞在细胞数量造血器官的定位发生显著变化,提示造血微环境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造血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