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57例,做为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这57例患者随机分配两组,命名为A、B。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差异,长R-R间期多在夜间发生,考虑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但R-R间期的长短情况不能准确反应房室传导,但能反应f波隐匿传导。结论在进行心房颤动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中,需要将患者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不同胰岛素(甘舒霖30R、诺和灵30R)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104例患者,对其采用数字抽签法分组,对照组给予甘舒霖30R治疗,观察组给予诺和灵30R治疗,比较其血糖控制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指标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3.8%,没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甘舒霖30R和诺和灵30R治疗的临床效果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操作方便、注射次数少、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等作用,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 标签: 甘舒霖30R 诺和灵30R 胰岛素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电图胸导R波递增不良的临床作用。方法此次回顾性分析以及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参与收治的30例心电图胸导R波递增不良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均实行心电图相关检查和彩超检查,分析引发心电图胸导R波递增不良的原因。结果30例心电图胸导R波递增不良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伴发冠心病室间隔略增厚以及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53.33%;先天性心脏病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老年瓣膜病伴发室间隔略厚、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扩张性心肌病占据比例是6.67%;肥厚性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陈旧性心肌梗塞占据比例是10.00%;急性前壁梗占据比例是6.67%;肺心病伴发双室大占据比例是13.33%。结论心电图胸导R波递增不良一般是因多种脏器生理性改变或者器质胸心疾病导致的,需要和临床情况进行结合开展有效诊断。

  • 标签: 心电图 胸导R波 递增不良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征、形成机制、出现人群、预后等,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随机收集在我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00例患者,按有无器质性疾病分为A、B组,剔除服用洋地黄、吗啡等药物的患者。应用秦皇岛康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出现符合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诊断标准者为阳性,采用Brodsky法将窦性心律不齐进行分度。结果A组出现阳性病例29例,B组出现阳性病例23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的阳性病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阳性病例的电散点图特征与窦房结功能分离散点图高度一致。结论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形成机制推测与窦房结功能分离有关,本现象除发生在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同时也可发生在无基础疾病的儿童和青少年,推测这部分病例应属于功能性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的分度对疾病的预测意义有待进一步商榷。

  • 标签: 心电散点图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房结功能分离 功能性改变
  • 简介:摘要肝肾综合征(HRS)是重型肝炎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HRS病死率极高,威胁患者生命,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过文献与临床经验总结分析I型IP3R-IP3与重型肝炎并发HRS发病的关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6例骤停患者。对照组实施心肺复苏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同时运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3.94%比参照组的78.79%要高(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3.03%低于参照组9.09%(P<0.05)。心肺复苏预后影响主要因素为病因、年龄以及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结论对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运用护理干预,预后效果理想。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期,从而提升复苏成功率,同时注重复苏后的护理,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影响因素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CHOP R-BECHOP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 (R)、凝血形成时间 (K)以及最大振幅 (MA)在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期将其分为脑梗死急性期 95例与脑梗死恢复期 9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 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检测血 FIB、 R、 K、 MA水平,并比较不同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急性期患者FIB、 R、 K、 MA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及对照组 (P<0.05),并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FIB、 R、 K、 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后各时相 FIB、 R、 K、 M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且呈随时间递减趋势。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FIB、 R、 K、 MA水平明显升高,可动态监测 FIB、 R、 K、 MA水平的变化辅助临床诊断,并可根据 FIB、 R、 K、 MA水平的变化实现对脑梗死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动态监测 纤维蛋白原 凝血相关指标 脑梗死 临床诊断 治疗与预后
  • 简介:目的: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2Rα)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分析。方法:用PrimerExpressv2.0软件,根据GenBank提供的序列,在人IL-2RαmRNA的第2和第3外显子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提取总RNA,加入已优化的一步法FQ—RT—PCR反应体系,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并与pUCm—T载体连接。制备好的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经测序分析确定为特异性片段后,用T7RNA聚合酶转录为cRNA,作为FQ—RT—PCR系列浓度标准品。评价FQ—RT—PCR检测IL-2RαmRNA的特异性、线性、精密度和探针稳定性等。定量测定HLA—B27阳性活动组与阴性非活动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Rα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合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探讨与炎症活动的相互关系。结果:成功构建了cRNA标准品。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7~107cells/ml,其批内CV8.4%,批间CV9.6%;扩增产物克隆的双向测序结果经BLAST比较、分析,证实为IL-2RαmRNA特异性片段。对各30例HLA—B27阳性与阴性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测定表明:与正常人对照组结果比较,HLA—B27阳性组与HLA—B27阴性组IL-2RαmRNA和sIL-2R都有明显增加(P<0.01)。IL-2RαmRNA对炎症活动评价的灵敏度为96.7%。结论:FQ—RT—PCR具有灵敏、特异、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IL-2RαmRNA与sIL-2R比较更能反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能为免疫药物的疗效评价和药物筛选提供基因表达水平上的信息。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IL-2RΑ 强直性脊柱炎 TaqMan mRNA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一年间我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与对照组(应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各34例,采用每日早晚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与人胰岛素30R,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早餐后2h、晚餐后2h、睡前2200血糖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2次/d注射门冬胰岛素30较人胰岛素30R对餐后2h血糖控制更有效,减少低血糖风险,为患者提供更灵活的用餐时间。

  • 标签: 门冬胰岛素30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对窦性心动过速(ST)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患者共58例,并随机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采取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比较两组患者心率下降程度及对疾病的焦虑程度。结果干预组心率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ST患者的心率,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与担忧,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标签: 缩唇腹式呼吸 窦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对窦性心动过速(ST)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患者共58例,并随机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采取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比较两组患者心率下降程度及对疾病的焦虑程度。结果干预组心率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ST患者的心率,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与担忧,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标签: 缩唇腹式呼吸 窦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反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因患冠心病而来我院接受体外反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化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率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率与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心绞痛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反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方式不仅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率,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心病 心绞痛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公立医院药品零率实施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公立医院从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的财务报表数据,对实施药品零率政策进行分析。结果药品零率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公立医院的业务总量,增加了业务收入,与实施前对比门诊均次药品使用量有所增长。结论公立医院药品零率的实施,可有效推动了医保制度,完善了药品价格机制,促进药品价格的合理化、科学化、公开化,推动了财政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

  • 标签: 公立医院 药品零差率 实施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效果对患者血糖起到的控制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在我院选取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将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血糖控制水平、HbA1c水平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显著,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体外反联合阿司匹林对于缺血性脑梗塞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相关护理。方法本研究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04例,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药物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为患者进行体外反治疗,同时为两组患者配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两组治疗有效率调入统计学软件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明显。结论在对缺血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体外反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配合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反搏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主动脉内球囊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中3级占比80.0%较对照组60.0明显较高,且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较对照组72.0%明显较高,且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还能提升其预后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骤停急救中应用效果的比较。方法80例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实施心肺复苏护理,研究组实施心肺脑复苏护理。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护理和心肺脑复苏护理对骤停患者均有临床价值,心肺脑复苏护理价值更高。

  • 标签: 心肺脑复苏护理 心肺复苏护理 心搏骤停急救
  •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同理现状水平。方法应用编译的Jefferson同理量表对沈阳市两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9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同理心水平呈近似正态分布,参加过相关课程培训和职业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表现出更高的同理心水平。结论改善课程设置和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同理心水平。

  • 标签: 护士/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诊断中运用食道心房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那年3月期间收治的65例PSV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和食道心房调(TEAP)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65例患者中,3例为AT,占4.62%,1例为O-AVRT(双旁道),占1.54%,8例为O-AVRT(右侧旁道),占12.31%,25例为O-AVRT(左侧旁道),占38.46%,1例为AVNRT(F-S),占1.54%,27例为AVNRT(S-F),占41.54%;与IEPS相比,TEAP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65例患者中,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成功率为92.31%,但是两种检查方法的房室结不应期、诱发频率以及诱发窗口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PSVT患者TEAP诊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经食道心房调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