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淀粉与脂肪联合检验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11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淀粉与脂肪水平,并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验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AMY与LPS水平明显更好。AMY、LPS联合诊断的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采用血清淀粉与脂肪联合检验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率。

  • 标签: 血清淀粉酶 脂肪酶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消化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机制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对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消化的分类、功能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消化分为蛋白质类、碳水化合物类和脂类三大类,每类都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 标签: 消化酶 食物消化过程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结核病干扰素体外释放联免疫检验技术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 筛选2022年08月至2023年08月93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所有患者均一致接受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联免疫检验,观察比较检验结果。结果 入组93例患者,经金标准诊断,28例(30.11%)确诊结核病,65例(69.89%)非结核病。经计算,干扰素体外释放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5.71%(24/28)、89.23%(58/65);PPD试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为64.29%(18/28)、73.85%(48/65);差异性较大(P<0.05)。42例确诊结核病的患者中,17例(60.71%)为肺结核,11例(39.29%)为肺外结核。经计算,干扰素体外释放联免疫检验诊断肺结核准确率为64.71%(11/17),诊断肺外结合准确率高达100.00%(11/11),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 结核病临床诊断中,干扰素体外释放联免疫检验技术的应用,不仅操作简便,而且诊断准确性高,可显著降低临床结核病误诊漏诊风险,为早期预防和治疗结核病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靠。

  • 标签: 结核病 诊断 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
  • 简介:摘要:分子医学是指在生物学理论指导下对医学、生物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拓展了传统医学检验领域内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学发展。分子医学技术是目前一种新兴技术,其将会不断突破传统医学工作和检验领域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一些问题而被逐渐研究报道出来,因此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将会出现更多新技术得以应用到医学领域中去,为人们提供更多生活保障。本文就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检验中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分子生物学 医学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ERCP术后胆汁淀粉检测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08月-2022年08月到本院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共35例,对全部患者实施常规CT诊断与ERCP术后胆汁淀粉检测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ERCP术后胆汁淀粉检测组诊断准确率33(94.29%)高于腹部平扫CT组27(77.14%),P<0.05。结论:运用ERCP术后胆汁淀粉检测诊断方式对急性胰腺炎诊断,诊断准确度高,值得运用。

  • 标签: ERCP术后胆汁淀粉酶检测诊断 急性胰腺炎 准确率 漏诊率 误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腹症诊断中采用DR投照技术,做好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40例急腹症患者,分别采用x线以及DR投照技术,做好诊断效果分析。结果:通过对x线以及DR投照技术进行诊断效果分析,其中DR投照整体诊断准确率为1000.0%,相比x线较优,二者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影像诊断中采用DR投照技术,整体诊断准确率高,效果良好。

  • 标签: DR投照技术 影像学 急腹症 效果
  • 简介:摘要:在现代医药发展的进程中,生物技术与药剂的结合开创了新药开发的新纪元。这种结合不仅加速了药物从发现到上市的流程,还改善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考虑到全球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增长,生物技术在新药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变得愈加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技术与药剂结合的新策略,分析其在促进新药研发中的潜力及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意在推动医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标签: 生物技术 药剂学 新药开发策略
  • 简介:摘要:纳米技术在药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的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等方面。通过将药物封装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精确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能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 标签: 纳米技术,药剂学,药物传递系统,靶向治疗,生物利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注射剂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单药物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替普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胆固醇指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P<0.05)。结论:阿替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和运动功能,值得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脑动脉钙化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壁钙化,其严重程度可作为脑动脉狭窄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临床上对脑动脉钙化的测量主要通过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进行测量,这些方法虽然简便易操作,但其分辨率和准确性均不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碱性磷酸(ALP)也是脑动脉钙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与脑动脉钙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碱性磷酸酶 动脉钙化 严重程度 重要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包括体外诊断、检验医学领域。采用AI技术进行医学诊断,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获得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的水平。虽然使用人工智能改善教育的想法并不新鲜,但人工智能在医学检验教育中的应用仍然非常有限 。基于当前的教育基础,我们重点介绍了一个人工智能集成框架,以增强微生物检验教育,并提供以我们自己机构的实践为依据的用例示例。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增强微生物教学”时代不仅可能实现“精准医学” ,还可能实现我们所说的“精准医学教育”,即根据学员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为个别学员量身定制教学 ,然而,关于这些技术在医学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发向尚不明确。基于此,文章主要就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生物检验教育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生物检验教育中挑战与发展做简要分析。

  • 标签: 人工智能 医学检验,检验教育 应用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检测与核酸检测在采集血液乙肝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本地区献血且参与免检测和核酸检测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免双试剂检测阳性者,直接淘汰,不进入核酸检测环节,统计阳性检出率。结果:免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均有着较高的阳性检出率,HBV免双阳检出率为0.16,HB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0.08,P<0.05。结论:免检测与核酸检测在采集血液乙肝筛查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酶免检测 核酸检测 血液 乙肝筛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神经病教学中的应用进展,评估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效果。方法:通过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结合DTI技术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理解神经解剖、神经病理学和临床神经病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估学生对DTI技术应用的接受度和满意度。结果:研究发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使用DTI技术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成效、兴趣激发和临床应用能力方面表现更佳。结论:脑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病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未来应进一步探索DTI技术在神经病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促进神经科学教育的发展。

  • 标签: 脑弥散张量成像(DTI) 神经病学教学 神经解剖学 神经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科影像诊断技术在疾病筛查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间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消化内科影像诊断技术,而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诊断技术。结果:实验组在诊断准确性、病变检出率和评估的全面性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诊断准确性为92%,病变检出率为98%,评估的全面性被评为优秀;而对照组分别为80%、89%和良好。统计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消化内科影像诊断技术在疾病筛查与评估中展现出明显优势,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增加病变检出率,同时提供更全面的病变评估信息。

  • 标签: 消化内科影像学诊断技术 疾病筛查与评估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胸腔积液细胞块病理组织诊断中,使用临床病理技术的诊断效果,评估和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60例胸腔积液病人入组展开此次临床研究;首先完成对病人的胸腔积液标本的采集。然后按照标准方法,将其各制作成细胞涂片与细胞块切片各一份,并针对每种图片分别使用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并得出相应的检查的哈结果。对检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细胞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准确率96.67%,显著最高,P<0.05。对比免疫组化染色中各个免疫标记染色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良性的患者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来看,细胞涂片与细胞切片的检出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诊断结果为良性的患者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来看,细胞块切片对于CK17、CEA和MOC-31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细胞涂片的检出率,P<0.05;CD1与TTF-1的检出率,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诊断胸腔积液的过程中,采用临床病例技术就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尤其是采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胸腔积液 细胞块 病理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