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盘造影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98例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诊疗方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法,观察组加入腰椎间盘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椎间盘造影 腰椎退变性疾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在当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模式,该手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脊柱微创手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效利用7.5毫米的管子,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椎间孔进入到椎管内部,以此进行有效手术,这样可以使椎管内部的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同时摘除脊髓核,在管子上配有光纤和放大镜,这样可以使手术视野进一步开阔,且在手术微创治疗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视野放大、安全高效的效果,因此,在针对腰椎退变性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呈现出良好优势。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椎间孔镜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展和现状。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退变性疾病 发展与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的衰弱干预方案,为衰弱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18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结果 经过2轮函询,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形成包括4个干预项目、8项干预内容、28项干预具体措施的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结论 构建的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能为处于衰弱状态的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衰弱 腰椎退变性疾病 老年人 德尔菲技术
  • 简介: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Dynesys动态内固定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活动范围 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的健康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症主要CT表现为多元性退变、轻度前滑脱和椎管的明显狭窄。滑脱L4的IAD为17.02mm,FJA为22.3o 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临床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能够显示多征象,小关节发育缩窄可能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术前采用3D打印仿真脊柱模型体外模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5月的4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资料,随机分为2组:3D打印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OLIF,对照组行OLIF,20例/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摄腰椎正侧位X线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放射显露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术前规划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可行性,手术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

  • 标签: 脊柱植入物 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3D打印 腰椎退变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旁腺激素对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TLIF术后的影响与研究。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行TLIF术治疗,给予实验组甲状旁腺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骨密度与椎间融合率,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比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疼痛程度,前者改善优于后者,P<0.05。比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腰椎、股骨颈,前者均优于后者,P<0.05。比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间融合率,前者均优于后者,P<0.05。结论对行TLIF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实施甲状旁腺激素治疗,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骨密度,促进恢复,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 TLIF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微创通道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1月我院行微创通道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情况。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平均为(98.62±9.0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95.62±36.24)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4.6±1.4) 天,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微创通道显微镜辅助下的MIS-TLIF手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较短,并能有效缓解术后腰痛,改善腰椎功能。

  • 标签: 微创通道 显微镜辅助下 MIS-TLIF 腰椎退变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诊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45例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DOI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DO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36~68岁,平均52.3岁,随机分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30例(微创组)和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随访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6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及接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共4次随访。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切口大小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4次随访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但仅术后1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四次随访的VAS评分均比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次随访VAS评分均比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为100%;末次随访微创组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好,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属于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群体,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机体年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本文将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此为临床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提供指导。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退变性腰椎滑脱 手术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LIF腰椎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腰椎退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用OLIF腰椎融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腰椎功能评分JOA。结果: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JOA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腰椎退疾病患者应用OLIF腰椎融合技术治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可推广。

  • 标签: 腰椎退变疾病 OLIF腰椎融合技术治疗 腰椎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阶梯性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5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阶梯性的进行保守治疗、后路单纯减压术、后路短节段融合术、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治疗,对比治疗前及随访后腰痛VAS评分及腿痛VAS评分。结果腰痛VAS评分与腿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实施个体化、阶梯型治疗可有效减轻腰痛及腿痛症状,治疗需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退变性 腰椎侧凸 椎管狭窄 阶梯性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中医手法复位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共有100例,将全部患者划分成两组,包含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服用中药汤剂,而研究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骨折愈合用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用时比对照组的明显减少(P<0.05)。结论采用中药汤剂联合中医手法复位能够有效地降低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患者的骨折愈合用时,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 标签: 中药汤剂 中医手法复位 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 康复 骨折愈合用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1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53.2岁.合并腰椎不稳11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2例,巨大椎间盘突出症2例.均为单节段L3/4节段2例,L4/5节段8例,L5/S1节段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7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25±1.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5±1.13)分和(1.15±0.3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椎旁肌剥离少、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关键词椎间盘镜,腰椎退行性疾病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03-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前凸度(LLA)及骶骨水平角(SHA)大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LDS)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中立站立位X线摄片,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测量LLA、SHA大小和滑脱距离。比较LD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LA值和SHA值,统计120例LDS患者各腰椎退变性滑脱发生率,并对LLA、SHA和滑脱程度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LDS组的LLA值和SH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4、9.66,P均〈0.05);各腰椎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显示:腰椎(L)4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最高,达55.83%,次高为L5,为29.17%,L1最低,为0.83%;Pearson相关分析:L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SH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LDS患者的LLA与SHA具有相关性(r=0.83,P〈0.05)。结论LLA及SHA与LDS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可能是LDS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腰椎退变性滑脱 腰椎前凸度 骶骨水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