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核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和降钙素原(PCT)分别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膜与细菌性胸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结核性胸膜与细菌性胸膜的各41例患者分别作为本次研究的结核组和细菌组。分别应用T-SPOT技术检测结核性胸膜以及PCT来诊断细菌性胸膜,比较两组的PCT值以及外周血T-SPOT技术检测结果。结果结核组和细菌组的PCT均有所升高,但细菌组的PCT值升高更明显;T-SPOT在结核性胸膜和细菌性胸膜患者的对比中,灵敏度87.80%,特异度为90.24%,准确度为89.02%。结论T-SPOT和PCT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膜与细菌性胸膜中,能够准确、快速的诊断及鉴别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T-SPOT PCT 结核性胸膜炎 细菌性胸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在结核性胸膜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胸腔内用药辅助治疗,分析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结核性胸膜患者中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理盐水+异烟肼针+丁胺卡那霉素针+地塞米松针,在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理盐水+异烟肼针+丁胺卡那霉素针+地塞米松针+山莨菪碱针+尿激酶,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8周后胸膜厚度、肺功能变化情况均显著性更佳,对比于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性胸膜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理盐水+异烟肼针+丁胺卡那霉素针+地塞米松针+山莨菪碱针+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内用药辅助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结核性胸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抽液术和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果观察组引流量、胸液吸收时间及胸膜肥厚发生率均优于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胸水蛋白含量和胸膜厚度均优于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感染1例、胸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中血性胸液2例、感染1例、出血1例、胸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膜肥厚情况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胸腔置管 尿激酶 结核性胸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核性胸膜伴积液拔管后病患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对预防胸膜粘连的效果。方法搜集我院内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144例结核性胸膜病患,根据拔管后是否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72例,观察呼吸功能锻炼对预防胸膜粘连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病患的病患发生胸膜粘连发生率率6.94%(5/72)显著低于参照组20.83%(15/72),差异较大(?2=5.81,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患的FEV1、FVC、FEV1/FVC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t=5.59、5.62、5.48,P<0.05)。治疗后1年,研究组病患的FEV1、FVC、FEV1/FVC基本无变化,而参照组病患的FEV1、FVC、FEV1/FVC显著降低,差异明显(t=3.21、3.42、3.69,P<0.05)。结论结核性胸膜伴积液拔管后病患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降低胸膜粘连的发生率,改善肺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结核性胸膜炎 积液 拔管 呼吸功能锻炼 胸膜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采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患者220例进行研究,按照抽签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10例采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110例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采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醋酸泼尼松 抗结核药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胸腔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常规给予全身抗结核和泼尼松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穿刺或引流次数、胸闷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以及胸腔积液引流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穿刺或引流次数、胸闷持续时间以及发热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胸腔积液引流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置管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结核性胸膜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增加胸水排出量,促进患者尽快的康复。

  • 标签: 结核 胸膜炎 引流术 尿激酶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包裹性胸膜患者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包裹性胸膜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单独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总有效率、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总量。结果研究组引流总量、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都比参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对包裹性胸膜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加速胸液吸收,减轻胸膜粘连,加速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包裹性胸膜炎 尿激酶 双腔中心静脉 导管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胸水和血清中的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及其比值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例结核性胸膜患者作为A组,1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B组,25例其它类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C组。检测三组血清、胸水中的ADA和LDH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了联合检测的诊疗价值。结果A组血清LDH显著高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胸水LDH及胸水LDH/血清LDH比值明显低于B组,但明显高于C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差异(P<0.05)。A组胸水、血清中ADA水平及胸水ADA/血清ADA比值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和胸水中LDH、ADA及比值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结核性胸膜诊断准确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结核性胸膜炎 腺苷脱氨酶 乳酸脱氢酶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膜活检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接受胸膜活检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85例患者确诊,5例未确诊,确诊率94.44%。确诊患者中有47例为结核性胸膜,36例为恶性胸腔积液,7例为慢性炎症。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仅有少量患者出现胸痛、低热、水肿现象,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胸膜活检是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理想的诊断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确诊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膜活检 不明原因胸腔积液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巩膜炎(scleritis)为巩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疾病。因其结构特点不易患病,一旦患病,病程往往迁延难愈。目前临床对于巩膜炎的研究还不是非常透彻。本文指出了巩膜炎病因病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归纳了当下治疗巩膜炎的主要药物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巩膜炎治疗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巩膜炎 火疳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胸膜活检术在胸腔积液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经皮胸膜活检。记录观察经皮胸膜活检诊断总准确率以及经皮胸膜活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0例胸腔积液患者共行96次经皮胸膜活检,成功取得胸膜组织92次,成功率为95.8%。经临床常规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61例,经皮胸膜活检确诊40例,诊断准确率为65.6%。经临床常规检查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18例,经皮胸膜活检确诊11例,诊断准确率为61.1%。另外11例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经皮胸膜活检均未确诊,经皮胸膜活检诊断总准确率为56.7%(55/90)。经皮胸膜活检的并发症共8例,其中胸膜反应4例,气胸2例,皮下出血并胸腔积液渗漏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9%。结论对胸腔积液患者行经皮胸膜活检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且并发症少,对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胸膜活检术 胸腔积液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角膜病灶清创,氟康唑滴眼液、那他霉素眼液滴眼,全身静脉滴注氟康唑,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结论早发现、早诊断真菌性角膜炎,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真菌性 角膜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erianalnecrotizingfasciitis,PNF)是一种发生于肛周会阴部腹股沟和生殖器软组织的坏死性感染。其感染主要侵犯筋膜,但无肌坏死[1]。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拉底将其描述为丹毒的并发症[2]。1924年,Meleney命名本病为“溶血性链球菌坏疽”,直到1952年才由Wilson更名为坏死性筋膜炎。其发病多继发于肛周、会阴部各种感染,严重的可波及阴囊、阴茎、腹股沟、腹壁。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较少见,而此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特别是患者伴有糖尿病,感染难以控制,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极高。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极大帮助。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因此手术配合不容忽视。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conjunctivitis,AC,又称变应性结膜炎)是一类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其主要是由I型及IV型变态反应引起。该病最主要的症状是眼痒,常伴有结膜充血、水肿和乳头、滤泡增生等体征。随着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药物治疗也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该病近年的中西医治疗概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过敏性结膜炎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型隐球菌型脑膜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取的15例新型隐球菌型脑膜炎患者,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对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本次研究中15例患者中,6例患者经过相关治疗后治愈出院40.00%(6/15),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33.33%(5/16),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无缓解20.00%(3/15),另外1例患者因突发脑疝死亡6.67%(1/15)。结论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做好颅内压的预防和护理,药物护理,脑穿刺引流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新型 隐球菌型 脑膜炎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肩背部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名筋痹、周痹等。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具有患部僵硬、酸痛、肿胀、重着、麻木等特点。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随着电脑和空调的普及,肩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针灸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肩背肌筋膜炎 中医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CT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总结并阐明 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经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 Toshiba16层螺旋 CT扫描 ,分析其 CT影像学特征。 结果:不同类型的结核性腹膜炎具有不同的CT影像特征,根据 CT诊断结果可将其分为渗出型( 26, 32.50%)、干酪型( 13, 16.25%)、混合型( 14, 17.50%)、粘连型( 27,33.75%)。渗出型和粘连型最为常见。 结论:CT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与病理 分型是一致的,CT在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疾病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具备高效安全、经济实惠且简便简单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结核性腹膜炎 病理学 CT诊断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