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超前镇痛概念及其非甾体类药品的作用机制探索超前镇痛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干扰,以期通过超前镇痛的应用减少患者术后不适感、降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方法 查找各类文献资料明确超前镇痛的概念,分类归纳超前镇痛的相关机制。 结果 在有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给予特定的非甾体类超前镇痛药品可抑制中枢或周围神经敏感化,以此可达到减少术后疼痛的作用。 结论 通过探讨超前镇痛的机制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疼痛,进而减少因术后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标签: 超前镇痛 机制探索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且危害性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器官的功能衰竭甚至是多功能脏器衰竭导致死亡。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目前发现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增加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及时诊治及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 标签: 高血压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现代医学的临床外科发展,是建立在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上的。而在现代的临床麻醉技术发展中,吸入麻醉在大型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从现代吸入麻醉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讨论分析。

  • 标签:
  • 简介:  【论文摘要】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 ) 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 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长期以来的研究结果认为 ,它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但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方面研究的飞速发展 ,人们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和观念 ,本文就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论文哮喘 发病机制 多种细胞
  • 简介:摘要心脏功能和肾功能密切相关,一个器官的功能障碍通常可导致另一个器官功能的恶化。被定义为心肾综合征(CRS)。其中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属于1型CRS,其病理生理学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几个相互作用的机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肾损害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探究目前临床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病历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有关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各项信息。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激活多种酶、加快蛋白质等代谢速度和肝病、肾病综合征等方面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结论当前在临床上还原型谷胱甘肽已经基本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值得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泌尿系结石简称尿石症,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尿石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技术发展迅速,但对其机制研究相对缓慢。目前泌尿系结石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过饱和结晶学说、 Randall斑学说、抑制物缺乏学说、基质学说、游离颗粒和固定颗粒成石学说、取向附生学说、免疫损伤学说。结石形成过程复杂,通常需要多个机制共同协助完成,各机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工艺与高科技日趋结合,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却未能跟上食品新业态的转化,对于网络食品销售、国外代购、新型食品工艺流程等新型风险没有形成有效的防范方法,针对我国食品存在诸多安全风险,本文探讨了防范机制如何将决策于“不确定性”的挑战变为规制于“确定性”风险清单的机遇,剖析了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宏观架构、微观清单等多元化进路,以确保机制运行符合社会实际,本文精髓在于结合网格化、清单式新思维,以“互联网+”新技术为依托,融合多元化风险治理工具,构建我国新型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 标签: 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ldquo 清单式&rdquo 精细规制 &ldquo 互联网+&rdquo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由创伤、炎症等原因造成的损伤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其临床表现突起于正常皮肤,形状不规整,组织质地坚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观及肢体功能。其组织学特点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大量胶原无序排列。尽管现代动物实验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介入研究,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现概述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对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发现有效治疗策略。

  • 标签: []皮肤创伤 增生性瘢痕 形成机制
  • 简介:摘要目前的分析明确了炎症性肠病的直接发病机制是免疫学机制,且其处于核心地位,抗原呈递细胞、人类β防御素、感染因素等引起的免疫反应会造成炎症性肠病。在进一步分析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影响下,需要结合各种病人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色选择药物,而深入把握炎症性肠病免疫发病机制有利于炎症性肠病预防和治疗新领域的拓展。为此,本文阐述了炎症性肠病的一些免疫发病机制

  • 标签: 炎症性 肠病 免疫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由严重颅脑损伤后出现的急性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所致的一种病症,又称之为神经源性溃疡。颅脑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机体损伤,往往可诱发患者剧烈的应激状态从而出现胃粘膜的损坏,其中有高达16.0%~47.0%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病变一旦发展到大出血或穿孔,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该病的病机十分复杂,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脑-轴肠等,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30余篇文献进行研究,对神经源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神经-内分泌失调
  • 简介:摘要每四个死亡病人中有一个是因为血栓导致的1,血栓发生在静脉系统通常导致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每年每1000个人中大约有1-2个人患静脉血栓2。在美国,静脉血栓每年影响900000人,导致数以万计的患者住院甚至死亡3,已知深静脉血栓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肥胖,癌症,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4。制动导致血流扭曲,例如手术后卧床不起的位置,长时间的飞行,和下肢麻痹组成了自发性DVT的主要刺激因素。此外静脉血栓不同于动脉血栓,它保持着内皮细胞的完整性5。

  • 标签: 静脉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PD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掌握PD中的细胞凋亡机制,有助于探求神经保护的新方法和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本文对此作简要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成熟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了,任何医院不仅要面对和国内医院的竞争,还要与国外的医院展开竞争。医院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便是医院对于人才的竞争,医院所拥有的人才的数量与该医院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最重要的便是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提高积极性最重要的手段便是激励。本文对何谓人性化激励机制进行了简单概述,介绍了医院内部设计人性化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了实施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医院 人性化 激励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患儿胃电参数和胃肠激素变化,探究其胃动力改变及可能机制,期待为胃肠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的体表胃电图、血清胃动素(motilin,MLT)及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ptide,VIP)进行检测。比较2组的胃电参数及胃肠激素的变化,同时分析胃电参数及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结果①肺炎组餐前波形平均幅值(VPP)、餐前主频率(DF)高于正常组(P〈0.05),餐后/餐前功率比(PR)低于正常组(P〈0.05),餐后DF、餐后VPP及餐前、餐后PNSW较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肺炎组VIP高于正常组(P〈0.05),MLT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MLT水平与餐前DF呈负相关(P〈0.01),与餐后DF(P〈0.01)、餐后PNSW(P〈0.05)呈正相关。血清VIP水平与餐前VPP(P〈0.01)、餐前PNSW(P〈0.05)呈正相关,与餐后VPP(P〈0.01)、餐后DF(P〈0.01),餐后PNSW(P〈0.05)和PR(P〈0.01)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儿存在胃电活动异常和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其中,胃动力异常主要为餐后胃动力相对不足、胃排空异常,与血清VIP的升高密切相关。

  • 标签: 肺炎 胃肠电图 胃动素 血管活性肠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了我院 2015年 2月 -2017年 2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79例,回顾性方法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析的 7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其精神状况和肠胃蠕动频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很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症状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