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预测模型可以为采供血计划的制定,特别是月度、年度血源招募、组织、动员方案的实施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使计划或方案更加合理有效。方法根据凉山州2005—2011年采血量年度增长率确定预测年度2012年采血总人数,根据2005—2011年1—12月当月采血量占当年采血量的构成比确定通道各参数。结果将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建立采血通道预测模型。讨论预测系统采用时间(月)和空间(通道)双重方式建立数学模型,充分考虑了采供血工作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影响因素多、可控性差等特点。系统由三条预测线组成,最上面的一条是通道的上轨线,中间一条是通道的中轨线,最下面的一条是通道的下轨线。实际的采血数据会围绕中轨在上、下轨之间所形成的通道内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 标签:
  • 简介: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物质交换的纽带,而脐带异常可引起胎儿循环功能障碍而致严重后果,以往有报道脐带异常新生儿病死率为28.5%[1]。由此可见,准确评估脐带异常非常重要。故作者回顾性分析200例脐带异常的胎心电子监护的临床资料,以了解胎心电子监护中脐带异常的表现,探讨分娩期胎心电子监护对脐带异常预测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胎心电子监护 脐带异常 临床观察 预测 循环功能障碍 物质交换
  • 简介:目的探讨DWI预测及早期评估肝转移瘤全身系统性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肝转移瘤患者21例,于化疗前1周内、化疗开始后1~3周及结束后1周行DWI,测量80个肝内靶病灶的ADC值。根据化疗结束后靶病灶最大径的变化分为缓解组、进展组和稳定组,比较3组化疗前后ADC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分析二者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的相关性。结果缓解组化疗前ADC值显著低于稳定组及进展组(P〈O.05),化疗后1~3周缓解组ADC值显著升高,ADC值变化率(33.17%)显著高于稳定组(7.31%)及进展组(-12.76%)。ADCi#与化疗结束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呈正相关(r=0.589,P〈0.001),1~3周ADC值变化率与化疗结束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0.736,P〈0.001)。结论利用DWI及ADC值可预测并早期评估全身系统性化疗对于肝转移瘤的疗效。

  • 标签: 扩散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肿瘤转移 化学治疗
  • 简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否是判断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乳腺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术后易出现淋巴水肿、上肢疼痛等并发症。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可在术前应用超声定位可疑的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活检,然后确定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可以避免手术创伤过大而影响术后恢复及生存质量[1]。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1例,根据是否并发肾损害,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I组)和高血压肾损害组(Ⅱ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测定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相关指标作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评价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I组、Ⅱ组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组患者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血尿素和血肌酐阳性率(P〈0.01)。此外,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的升高早于血尿素和血肌酐。结论血尿酸和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其敏感度高于血尿素和血肌酐,在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尿酸 胱抑素C 高血压 早期肾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心脏手术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因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接受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的成年患者(既往无慢性肾脏病病史),以28天为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并分析心脏手术前及接受CRRT治疗首日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红细胞分布宽度(RDW)t〉15%或〈15%为界进一步分组,探讨RDW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效力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心脏术后AKI并接受CVVHDF治疗的患者。其中6例存活,11例死亡。死亡组RDW和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O.048,0.014)。RDW和SOFA评分预测28天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和0.848(P=0.024,0.0002),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RDW≥15%患者28天死亡率显著高于RDW〈15%患者(P=0.038)。结论RDW可能是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脏手术 急性肾损伤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C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UA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单纯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9例。根据颈动脉内膜是否增厚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分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正常两组,分析各组UA水平与AC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UA对AC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随UA增加,ACS发生率亦增加,UA正常组ACS发生率为20.3%,高UA组ACS发生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UA为检测变量,ACS分组为状态变量,建立ROC曲线,其中男性曲线下面积(AUC)=0.798(P〈0.05),女性AUC=0.830(P〈0.05),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UA水平与ACS发生有关,且女性UA水平对ACS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高血压 尿酸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 简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rightbundlebranchblock,CRBBB)V导联初始向量丢失是指V导联出现q波,即V导联的QRS波呈qR型。当心电图出现这种改变时,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几率将增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60例CRBBB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RBBB时V导联QRS波呈qR型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右束支阻滞 初始间隔向量 左后分支阻滞 心电图
  • 简介: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的49例18-60岁初诊Ph+ALL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初诊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荧光强度及表达比例,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Q-PCR)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变化.与正常B祖细胞相比,获得完全缓解后任意时间点骨髓标本中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大于10个定义为免疫残留阳性(FCM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fluoresceintensity,MFI)[8.52(3.71-32.35)vs8.93(4.79-29.74)vs1.31(0.21-1.75),P<0.05],以及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比例(84.63%(55.07%-99.96%)vs84.50%(57.68%-99.80%)vs0.99%(0.45%-1.83%),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供者的正常B祖细胞.入组的全部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的CD34+CD19+细胞均高表达CD123.②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和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49例,360对,Spearmanr=0.90,P<0.0001).③13例复发患者中有11例在复发前3个月MRD监测表明,在复发前中位时间60(30-73)天均检出FCM阳性.结论: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可与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Ph+ALL患者的MRD监测以及复发预测.

  • 标签: CD123 CD34+ CD19+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