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核糖蛋白(ribosomalprotein,RP)是组成核糖的重要元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并且含量丰富,可以和RNA结合形成核糖行使蛋白质合成的功能。除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之外,RP还具有独立于核糖之外的功能,包括参与DNA的修复,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称之为RP的核糖外功能(extraribosomalfunctions)。目前,已经证实部分血液系统的疾病与核糖蛋白异常有关。由于骨髓造血细胞的快速更新,生长,分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核糖蛋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细胞生长的调控,因而血液系统更容易受到核糖蛋白表达异常的影响。本文就核糖蛋白异常与相关血液疾病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核糖体蛋白 核糖体应激 P53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单纯癌临床诊断的量化标准。方法:对20例中期和20例晚期乳腺单纯癌癌细胞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多核糖的7个形态参数进行体视学分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剔选各参数值,建立判别函数。结果:Vvr2、Svr2、SR与Sr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回代判别正确率达到85.7%。结论:本研究建立在乳腺单纯癌临床诊断量化标准对鉴别诊断乳腺癌及判断其亚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晚期乳腺单纯癌 粗面内质网 核糖体 体视学 乳腺肿瘤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索最适用以提取抗乙肝iRNA的器官。方法:用白细胞粘附抑制法对不同器官所提取抗乙肝iRNA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我们发现,淋巴结所提取抗乙肝iRNA活性最高,脾脏次之,肝脏最低。结论:经过试验证明,为了获得高活性的抗乙肝iRNA,应选择免疫反应性强的器官,即淋巴结或脾脏。

  • 标签: 免疫绵羊 提取 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器官 白细胞粘附抑制法
  • 简介:摘要:目的:核糖核酸II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结核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搜集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耐多药结核患者100例,患者分为初治耐多药A组50例、复治耐多药B组50例;其中初治耐多药病人进行分两组,A01治疗组23例,A02对照组22例,A01组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II联合抗结核药物增加抗病能力,患者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40.35±2.34岁),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A02组病人正常治疗方案未予加用注射用核糖核酸II并观察,患者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40.98±1.89岁),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1例。复治耐多药同样分两组,B01治疗组27例,B02对照组各28例,B01组给予加用注射用核糖核酸II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40.14±2.14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1例。B02组正常复治耐多药方案,不予加用免疫调节制剂,患者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40.23±0.98岁),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并观察其疗效,进行对比及分析。结果:A01组总有效率(21例,91.30%)、A02组总有效率(10例,45.45%)、B01组总有效率(25例,92.59%)、B02组总有效率(14例,50.00%),四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核糖核酸II 联合 抗结核药物 治疗 耐多药结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取注射用核糖核酸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注射用核糖核酸的基础上实施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无效,3例有效,12例显效,7例治愈,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2例无效,5例有效,14例显效,9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及P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以及PT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乏力、纳差、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取注射用核糖核酸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注射用核糖核酸的基础上实施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无效,3例有效,12例显效,7例治愈,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2例无效,5例有效,14例显效,9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及P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以及PT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乏力、纳差、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llrfaceantigen,HbsAg)阳性有1.2亿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000万~3000万人,其中每年约30万人进展到肝硬化、肝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然而HBsAg(+)并不代表着疾病的活动和需要治疗,作为基层的医生,掌握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乙肝三系、HBV—DNA检测,结合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 乙肝三系 临床意义 乙肝患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骨折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椎骨折23例(29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性椎骨折行PKP术后再发椎骨折以初次为多椎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椎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行椎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成形术后再发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再发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小儿扁桃腺样手术的护理方式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6年 6月 -2016年 12月在我院 91例实施扁桃腺样手术的小儿患者,通过术前评估、术后护理等措施提高治疗有效性。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且在术后未发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7.1±1.3)天,在随访过程中也未见出血、发热等情况,治疗效果显著,护理满意率为 96.57%。 结论:小儿扁桃腺样切除术虽然是一次小手术,但需要患儿加强自我管理,并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时发现呼吸道分泌异常等情况,从而保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预后。

  • 标签: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 护理 呼吸道分泌异常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椎成形术(Pere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椎压缩性骨折注入骨水泥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1例患者资料。通过对比观察术中推注骨水泥时间来研究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类型等。结果直接持续推注骨水泥患者有8例10椎体外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经过改进推注骨水泥方法后未发生1例骨水泥外渗。结论对新鲜骨折及椎后缘破裂上下终板破裂并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征。严格把握注入骨水泥时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发生的。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注入骨水泥 时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椎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椎成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椎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椎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后邻近椎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20例患者的356节椎,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手术情况等对PVP术后邻近椎骨折的影响。结果:356节椎中共有39节(10.9%)发生邻近椎骨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数量、骨折部位特别是胸腰段骨折,与邻近椎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VP术后邻近椎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数量,胸腰段骨折是PVP治疗OVCF后邻近椎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 邻近椎体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在进行牙牙髓治疗时采用不同修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收的患有牙缺损的病患共计106人,并将其进行分组,一组是参照组病患有53人,本组采用的是铸造钴铬桩法牙缺损修复方案;另一组是实验组病患有53人,本组采用石英纤维桩法牙缺损修复方案进行治疗。在实验期间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修复后的舒适度和美观度还有病患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结果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为98.11%,而参照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仅为75.47%,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通过统计实验组病患修复后会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1.89%,而参照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6.98%,两组数据差异很明显(P<0.05);对修复后病患的舒适度和美观度进行评分,实验组各项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P<0.05;通过问卷形式考察病患对修复方法的满意度,实验组病患的满意度为96.23%,而参照组病患的满意度仅为71.70%,具有显著性差异且P<0.05。结论 牙牙髓的治疗有不同的修复方法,但是石英纤维桩法牙缺损修复方法相较而言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保证舒适度和美观度,也让病患比较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牙体牙髓治疗 两种牙体缺损修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扁桃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小儿腺样扁桃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护理。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给予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小儿腺样扁桃患者综合护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小儿腺样体扁桃体肥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后凸成形术(PKP)和椎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椎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和椎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椎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经皮椎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s)后新发椎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新发椎骨折的为12例(20.0%)24个椎,其中相邻椎为11个(45.83%)。相邻与非相邻椎骨折间、有无新发椎骨折间的患者对比,其体重指数(BMI)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而性别、年龄、PVP手术椎个数、骨折椎个数、身高下降、骨水泥注射剂量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VP治疗OVCFs患者后新发椎骨折的危险因素为BMI≤18.5kg/m2(低体重指数)。结论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后新发椎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椎体骨折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