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回抗反流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抗反流作用主要是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 标签: 回盲部 抗反流 SD大鼠 实验研究 回肠末端 溃疡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手术方法众多,现总结我科1993年至199r7年11月收治肠梗阻术中另加回置管造瘘术9例的体会回顾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均有典型肠梗阻表现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经积极治疗1~3天,先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左半结肠肿瘤8例,肠粘连肠内疝空回肠浆肌层广泛撕裂1例。前8例作左半结肠一期切除肠合术,后1例作粘连松解术,9例加作置管造瘘术。

  • 标签: 回盲部置管造瘘 左半结肠梗阻 手术方法 左半结肠肿瘤 结肠造口 造瘘术
  • 简介:患者男性51岁。因大便习惯性改变半年,发现右腹部包块2月于2007年1月4日入院。查体: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可触及一5cm×5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缘5cm、8-3点处可触及隆起肿物,质地较硬。纤维肠镜检查:距肛缘约5cm处可见不规则隆起占2/4周,表面充血,糜烂、出血、质硬,管腔狭窄,见2/3周占位,溃疡型肿物,质硬,术前取活检病理报告:

  • 标签: 回盲部结肠癌 一穴肛原癌 腹部包块 右下腹麦氏点 纤维肠镜检查 直肠指诊
  • 简介:患者,女,4岁。因右下腹痛2d怀疑急性阑尾炎来我院就诊。查体: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腹部平软,右下腹轻压痛。超声检查:右下腹系膜侧可见一1.5cm×1.5cm×1.3cm的类圆形囊性包块,壁厚约0.3cm,壁光滑,囊壁可见类似肠管的五层结构回声,从内向外依次为:强回声(黏膜)、

  • 标签: 回盲部 超声表现 肠重复 囊肿型 肠外 孤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憩室炎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5例憩室炎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阑尾外观与症状、体征不符,进一步以腹腔镜探查升结肠、及末端回肠后发现为憩室炎,行憩室切除,并加阑尾切除术。结果5例均获治愈,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及肠瘘。结论憩室炎与阑尾炎临床表现相似,术中如发现阑尾外观与体征不相符时,应常规探查周围肠管以免误诊。

  • 标签: 回盲部憩室炎 急性阑尾炎 误诊 腹腔镜诊疗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历史的启示接近位于肝门大胆管的胆管少见,其位置深,病情隐蔽,临床症状易与其他胆道疾病混淆,除非在尸体解剖时,很难做出诊断.

  • 标签: 外科治疗 肝门 胆管癌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的MRI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门胆管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均利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将两者结果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诊断效果好于对CT(P<0.05)。结论肝门胆管的诊断过程当中,MRI的诊断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肝门部 胆管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
  • 简介:肝门胆管系指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的恶性肿瘤,占肝外胆管的58%-75%,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易向肝内及十二指肠韧带浸润,病程发展快,手术切除率低。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关键。我院2000年3月-2009年3月收治45例手术确诊的肝门胆管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肝门胆管 (HCCA)是胆道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病理结构复杂,病变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被忽略,而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早已发展成中、晚期 ,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临床上目前治疗 HCCA的方法较多,但是意见并不统一,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仍是治疗 HCCA最有效且根治的手段。而相对患者的病情,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等方案,目前术前减黄、肝移植等成为一个很大热点,但缺乏一级证据,尚无统一口径,以下文章就围绕目前 HCCA的外科治疗最新动态做一综述。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文献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的临床诊断方法及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预后。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肝门胆管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生存率等临床资料,所有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根治性切除术组(22例)和姑息性切除术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5年生存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常见,占86.0%,其次是尿黄(81.4%)和皮肤瘙痒(72.1%);经过常规超声、CT及MRI联合检查,根治性切除术组和姑息性切除术组对肝门胆管检出率分别为90.9%和95.2%;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阳性率(χ^2=7.379,P〈0.01)。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术组(χ^2=14.321,P〈0.01),1、3、5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术组(r=6.018、χ^2=2.842、r=17.483,P〈0.05)。结论对于肝门胆管患者,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采取超声联合CT或MRI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肝门胆管,能够提高此类患者的远期存活率。

  • 标签: 胆管肿瘤 早期诊断 胆道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 分析两种 手术治疗患者方式治疗肝门胆管的临床疗效,希望对肝门胆管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有效意见 。方法:搜集 2012年 03月 -2014年 03月 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肝门胆管患者 46例纳入研究 ,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组 ,参照组 31例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手术 ,研究组 1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 ,对患者的临床 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一年生存率为 100%(15/15), 三年生存率为 80.00% ( 12/15 ),平均生存期为( 21.73±1.34 )月;参照组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手术治疗,一年生存率为 54.84%(17/31), 三年生存率为 12.90% ( 4/31 ),平均生存期为( 15.76±0.91 )月;术后,参照组 1 例患者胆漏、 2 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患者各 3 例,研究组胆漏、上消化道出血各 2 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患者各 1 例,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差于研究组,对比两组的生存率,数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差异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 结论:与姑息性手术治疗相比较,在临床上肝门胆管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更佳 , 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临床上的推广价值显著 。

  • 标签: 肝门部 姑息性手术 胆管癌 根治性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肝门胆管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肝门胆管的40例患者,在其入院后先后给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试分析这两种影像学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就准确率而言,为97.5%(39/40),为72.5%(29/40);就图像显示结果而言,可发现门静脉受侵17例,淋巴结肿大10例,肝门软组织肿块9例,胆管壁浸润3例;而所发现的例数中分别为15例、8例、5例、1例。在准确率和图象显示结果上均优于,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均可用于肝门胆管的临床诊断,医生可用准确率稍低但操作相对简单的作为初诊选择,以操作复杂但准确性高的作为复诊的选择。

  • 标签: CT 肝门部胆管癌 MRI 综合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  患者女,21岁,因右侧腰部酸胀不适而入院检查.查体:右侧输尿管走行区压痛.超声检查:自右肾上极内侧始,沿输尿管走行区见一囊袋状无回声区,壁薄,两端呈管样(图1,2),粗细不等,形态不规则,内径0.7~4.0c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囊袋状无回声区前方为肾动脉、肾静脉的血流信号,囊袋状无回声区盆腔段走行迂曲(图3),向左下方走行,止于阴道上端宫颈前方、尿道内口右侧(图4),横切面显示远段的囊袋状无回声区似位于膀胱内(图5),右肾及输尿管未见异常回声,CDFI可观察到右侧正常输尿管的喷尿现象.超声诊断:右侧腹膜后囊性回声,考虑为输尿管畸形.……

  • 标签: 盲端 端输尿管 诊断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