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与全切除治疗肾上腺醛固酮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4例醛固酮临床资料。34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除,60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5个月。结果行肾上腺全切组手术时间(40.0±12.0)min,中失血量(23.5±9.5)ml,拔引流管时间(2.5±1.2)d,肿瘤大小(20.0±5.0)mm,术后住院天数(6.5±2.0)d。行肾上腺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48.0±13.0)min,中失血量(25.5±10.0)ml,拔引流管时间(2.8±1.4)d;肿瘤大小(18.5±4.5)mm;术后住院天数(7.0±2.5)d。肾上腺全切除组和部分切除组的肿瘤大小、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拔引流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部分切除组(P〈0.05)。全切组和部分切除组术后有效率分别为100%(34/34)和96.7%(58/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发肾上腺醛固酮适合于肾上腺部分切除,肿瘤多灶性是保留肾上腺组织手术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对于部分切除治疗无效患者,再次行患侧肾上腺全切除或肿瘤切除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瘤 肾上腺切除
  • 简介:目的观察经腹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的疗效。方法用经腹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17例。结果16例均手术均成功。其余1例因大出血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0~150分钟(平均100分钟),中出血量30~320m1(平均130m1)。住院时间范围7~12天(平均8天),随访5~30个月(平均16个月),除1例需口服降压药外,血压均恢复正常,B超复查无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经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中解剖标志清楚,手术安全性高,效果满意,可作为肾上腺嗜铬细胞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腹腔镜 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宫颈上皮内样病变(CIN)治疗中宫颈环形电切(LEE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CIN患者68例,对患者临床资料、LEEP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病灶残留、出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35min,平均用时14.6min。手术中出血量为1-75mL,平均为7.6mL。11例患者(16.18%)有病灶残留,再次手术后彻底治愈。68例患者均无继发性感染,无复发,未出现宫颈管粘连情况。结论LEEP易于操作且用时较短,出血较少,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在CIN治疗中具有确切临床效果。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病灶残留 出血
  • 简介:<正>目的:描述首次报道伴有肾静脉栓的肾癌的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方法:伴有肾静脉栓的肾癌的肾部分切除曾有报道,但如此复杂的手术还没有采用微创手术的报道。笔者评估了机器人辅助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伴有肾静脉栓的肾癌的可行性,以及4例经过挑选的患者接受该手术的临床随访结果。

  • 标签: 机器人辅助 肾部分切除术 肾静脉 肾癌 保留肾单位 瘤栓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腔内修复(pEVAR)中应用Perclose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57例患者腹主动脉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F血管鞘36例次,18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pEVAR中使用Perclose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经皮穿刺封堵 腔内修复 并发症
  • 简介:目的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胃间质腹腔镜手术切除和开腹手术切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13年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胃间质切除(LAP组)和开腹胃间质切除(OPEN组)的对比性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临床效应指标,并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RevMan5.1软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相关文献共169篇,最终纳入19个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LAP组与OPEN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17,95%CI为-16.59~6.26,P>0.05),但LAP组中失血量明显少于OPEN组(WMD=-58.93,95%CI为-82.51~-35.34,P<0.05)。术后恢复方面,与OPEN组比较,LAP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WMD=-0.70,95%CI为-0.96~-0.45,P<0.05);进食时间早(WMD=-1.33,95%CI:-1.82~-0.83,P<0.05);总体并发症少(RR=0.40,95%CI为0.24~0.66,P<0.05);住院时间短(WMD=-3.21,95%CI为-3.90~-2.52,P<0.05)。结论腹腔镜胃间质切除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结肠淋巴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方法回顾经肠镜(4例)、手术(8例)证实的结肠淋巴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结肠淋巴大多表现为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结论CT对诊断结肠淋巴的有独特的优越性,对病变分期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结肠 淋巴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转移的CT诊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颅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扫描,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螺旋距为6.5mm,小病灶者采用非螺旋超薄加扫,层厚2mm,18~20层每扫描系列。结果本组研究中,54例转移中,病灶分布部,左侧大脑半球21例,右半球24例,两侧大脑半球9例;肺癌脑转移以额、顶叶近皮质较多,乳腺癌以小脑半球为多见;肿瘤大小51mm×85mm~3.1mm×2.6mm,平均大小(24mm×35mm)。

  • 标签: 颅脑转移瘤 CT诊断 临床诊断
  • 简介:肝血管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CT及MRI对血管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何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以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外科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如肝血管切除、肝血管捆扎、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肝移植等,肝血管切除效果明显,作为首选治疗,目前对于肝血管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就其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肝血管瘤·良性肿瘤·外科治疗·肝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90例孕妇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方法。方法290例孕妇均给予无痛人流手术与常规护理。结果290例患者手术都非常成功,并且没有漏刮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痛人流围期的护理分三个阶段能够保障受者的安全,幷解除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 标签: 无痛人流术 护理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素治疗黄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对120例黄色患者予以肝素注射治疗,并同时降血脂、血糖治疗,密切观察病灶区域注射后反应,同时临床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长期观察(一年以上)是否有复发。结论注射后均有短期注射后刺激反应,比如水肿、部分病例有局部出血症状。随访12个月有11例20只眼未完全消失黄色。结论肝素治疗黄色疗效确切。

  • 标签: 黄色瘤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道间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道间质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前庭神经的良性肿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即会形成听神经,对其的治疗方法一般选择外科手术。手术入路较为丰富,如经颅中窝入路(MFC)、枕下乙状窦后入路(RSC)、经迷路入路(TLC)。如果采用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则是采用放射治疗及影像学观察。在手术过程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对中可能出现的面神经功能的保留问题是较为重要的方式,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听神经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本文简单阐述了听神经的不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的三种入路,即经颅中窝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迷路入路,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影像学观察,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一定的方案选择。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 观察 现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方法通过收治的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患者及文献检索获取的5个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大脑凸面、矢状窦、小脑幕。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71.4%的患者有头晕、头痛症状。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方法,因其易出现复发、转移,术后辅助放疗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尤其是肿瘤无法全切的患者,化疗暂时未显示出明显获益。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肿瘤治疗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转移的CT诊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颅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扫描,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螺旋距为6.5mm,小病灶者采用非螺旋超薄加扫,层厚2mm,18~20层每扫描系列。结果本组研究中,54例转移中,病灶分布部,左侧大脑半球21例,右半球24例,两侧大脑半球9例;肺癌脑转移以额、顶叶近皮质较多,乳腺癌以小脑半球为多见;肿瘤大小51mm×85mm~3.1mm×2.6mm,平均大小(24mm×35mm)。结节状肿瘤伴水肿34例,CT表现为小结节灶伴周围水肿,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状;环状强化伴水肿14例,CT表现为肿瘤环呈外厚里薄状,厚薄相关不一;混合型8例,CT表现为肿瘤呈结节、环节、周围水肿并存,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经增强扫可见结节与环状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伴增强扫描是诊断颅脑转移的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胶质、脑脓肿等症状相区别。

  • 标签: 颅脑转移瘤 CT 诊断 临床诊断
  • 简介:<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5年前患者健康查体时发现左侧腹膜后实性占位,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肾上腺囊肿,未行特殊处理,其后定期复查。入院前一周来患者出现头晕,测量血压增高,最高血压达180/120mmHg,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全身乏力、手指麻木、颤抖。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患者否认有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

  • 标签: 神经鞘瘤 腹膜后 肾上腺囊肿 患者 腰大肌 健康查体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临床上罕见疾病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探讨该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患者,报告分析患者发病以来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两例患者均为男性,一例48岁,发病部位位于头颅左侧颞顶部,一例65岁,病变部位位于头顶部。结果两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其中,48岁患者行手术扩大切除病灶,术后化疗20次。65岁患者行颅骨多发性病变切除。两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成功切除病灶,48岁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65岁患者无生存1年3个月。结论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临床上极为少见,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必须行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方式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可辅助放疗、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诊断手术治疗
  • 简介:<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年龄63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天"就诊,发现右肾肿瘤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尿常规示潜血(++)。遂于我院就诊,门诊以"右肾肿瘤"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风湿免疫病等病史,无重大外伤手术史。入院查体:T:36.4℃,P:80次/分,R:21次/分,BP:130/

  • 标签: 肾肿瘤 多囊性 肉眼血尿 患者 无痛性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