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并用于修复大鼠腹壁缺损,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对比,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SIS)修复大鼠腹壁缺损后的大体效果及局部炎症反应。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修复大鼠腹壁缺损(S组),并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P组)进行对比,于术后3、8周取材,观察并评估2组大体修复效果及修复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结果术后3周,SIS材料大体外观类似肌肉筋膜组织,缺损修复区域材料增厚;HE染色可见S组与P组大鼠腹壁缺损的修复区域均伴有炎症细胞浸润,SIS部分降解,部分胶原组织生成。术后8周,SIS材料边缘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肌肉筋膜组织相融合,缺损修复区域组织增厚明显;S组局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SIS进一步降解,大量排列紧密、有序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术后3周及8周,P组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均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S材料修复大鼠腹壁缺损,效果显著,局部炎症反应轻微,并能够促进胶原组织增生。

  • 标签: 腹壁 修复 炎症反应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和全过程护理在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收治的需要接受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的 3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提供全过程护理,判断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状况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状态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全过程护理用于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PSIS)放置在sD大鼠腹壁不同层次的转归。方法大小1cm×2cmPSIS膜片被放置在SD大鼠腹壁的不同层次(皮下、腹膜前、腹膜后),分别于术后1、2、4、9周取材,观察动物大体情况和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均无伤口感染及血肿形成,3例浆液肿均出现在腹膜前组。三组均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但在1、2及4周时间点上,腹膜后组巨噬细胞计数强于其他两组(P〈0.05),9周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1周时腹膜前组的血管化优于其他两组(P〈0.05),余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重塑情况,4周时腹膜后组新生胶原排列相对其他两组较紊乱、疏松。9周时腹膜前组新生胶原量相对较多,皮下组胶原排列连续性、致密性相对较好,余时间点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SIS是一种可降解、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再生能力的生物材料,植入腹壁各层次后各有优缺点。

  • 标签: 腹壁 肠黏膜 基质
  • 简介: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物术后的一般情况,并于术后3、7d、2、4、8周处死大鼠(每次2只),分别切取SIS及Surgisis补片并包含周围部分正常的肌肉筋膜组织,观察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既定处死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SIS及Surgisis结构完整,呈现膜片状或条索状致密红染结构,植入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延长,SIS及Surgisis逐渐降解,结构松散,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SIS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 标签: 腹壁缺损 生物相容性材料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骨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骨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骨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组织工程 小肠粘膜下层 支架材料 骨髓基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补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TAPP疝修补术中使用SIS补片治疗2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为33-62min,平均(44±8)min;住院时间2-7d,平均(3.5±1.5)d;术后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4分,平均(2.6±0.9)分;术后出现低热1例;血清肿3例;未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0-23个月,平均(13±4)个月,无术后慢性疼痛及异物感,无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中应用SIS补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舒适性好等优势,且不增加术后复发风险,特别适合年轻有生育要求的腹股沟疝患者。

  • 标签: 腹股沟 腹腔镜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输液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二门诊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1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其护理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36%>82.73%)、治疗依从性(93.63%>80%)以及健康教育、环境管理、风险控制以及护理操作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更高(P<0.05),而护理差错发生率(1.82%<9.09%)相对更低(P<0.05)。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让患者获得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充分保障其护理质量。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门诊输液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运用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针对患者情况展开护理干预,而后分析患者干预前后在血压控制水平与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变化。结果血压控制率从51.25%上升到92.5%,p<0.05;在饮水、情绪控制、运动锻炼、体重控制和戒烟酒等生活方式改善上,干预后的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运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控制血压与整体病情状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护理干预 生活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份至2018年3月份我院接收的104名妇产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平均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抗生素治疗,实验组接受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为86.7%,整体来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1%,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结论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时使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中药的成本相对西药来说更低,副作用也低于抗生素,因此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过程中应使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方式。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妇产科 临床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国家三级乙等医院,是受人事部、卫生部表彰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手外科是其重点专科之一,于1995年3月建科,设床位50支,医护人员22名,有肌电图室、理疗室等,是山西省第一家成立的完整的手外科临床科室。

  • 标签: 第三人民医院 手外科 阳泉市 三级乙等医院 先进集体 卫生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普通外科治疗中影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80例外科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分离出来,并分析导致其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在我院收治的980例外科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1例,占总人数的3.16%。其中出现Ⅰ类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例,出现Ⅱ类和Ⅲ类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8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原因可知,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患者的肥胖程度、性别、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等。结论在对外科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其发生切口感染。医护人员在完成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测和控制,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普通外科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4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