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电图对诊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选择我院收诊的35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中较常见,且常伴有其它束支阻滞,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电图异常表现。结论 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I房室传导阻滞以及ST-T改变时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心电图 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术后恢复。因此,多模式镇痛很有必要。目前主要采取全身麻醉复合局部麻醉或头皮神经阻滞。本文就头皮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醉医师了解和应用头皮神经阻滞提供参考。

  • 标签: 头皮神经阻滞,局部麻醉,术后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优质的体位护理在星状神经阻滞术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 2018 年 1 月 至 2018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星状神经阻滞术后的患者,将 180 例患者 通过 计算 机 随机分为 2 组, 90 例 / 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加用优质的体位护理(观察组 ) , 对比两组 患者 的并发症及整个操作时间和医生满意。 结果 : 观察组行星状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发生率( 14.44% ) 明显 低于对照组( 22.2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 医生满意 相较于 对照组明显提高 ( P<0.05 ) 。 结论: 在星状神经阻滞术采用的优质体位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有创操作床位的使用率,安全性更高。

  • 标签: 星状神经阻滞术 体位护理 应用体会 常规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治疗的膀胱肿瘤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单纯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肿瘤电切手术,硬膜外麻醉下的闭孔神经阻滞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闭孔反射发生率,肿瘤进展,肿瘤转移,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较大(P

  • 标签: 闭孔神经阻滞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 26例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首先患者取平卧位,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然后取侧卧位进行硬膜外穿刺,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按需分次追加硬膜外用药。评估患者侧卧位时、术中以及术后 12小时 VAS评分以及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记录硬膜外用药的总量以及芬太尼使用剂量,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在侧卧时的 VAS平均评分为( 2.69±1.79),术中为( 1.62±0.51),术后 12小时为( 1.91±0.68);所有患者的平均硬膜外用药总量为( 10.41±1.82) ml,芬太尼总剂量为( 106.97±9.96) μg;手术过程中 22例患者稳定配合, 3例患者出现轻微疼痛不适, 1例患者出现出血过多,疼痛难忍的情况,但最终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的需要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可显著的提高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改善高龄患者的配合情况,有助于维持高龄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未来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连续硬膜外麻醉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患者手术安全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2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利用传统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安全、麻醉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20.00%,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麻醉完成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高,值得重视。

  • 标签: 锁骨骨折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中2020年6月间在我院行半髋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各32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椎管麻醉前少量麻醉药物静脉推注后实施椎管内麻醉,后者则接受椎管麻醉前20分钟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后行椎管麻醉,并对比这两组不同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两组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结果实验组麻醉中以及术后6小时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均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超声 髂筋膜阻滞麻醉 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周各25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优良率为6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的辅助下,经由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时候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在开胸手术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间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同时复合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患者安静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使用次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加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镇痛泵使用次数、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对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超声 椎旁阻滞 开胸 镇痛
  • 简介:摘要 :随着顾客满意理论的不断发展,患者满意作为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逐渐引入医疗卫生系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患者满意测评的基本现状和进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在患者满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国内关于患者满意测评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使患者满意测评更好地发挥作用。

  • 标签: 公立医院 患者 满意度测评
  •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学习准备的概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 Pubmed、CINAL、PsycINFO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最终纳入了36篇文献从概念的起源及演变、定义性特征、先决条件、影响因素、结局、同义词与近义词、测评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学习准备包括三个定义性特征:自我导向性、学习独立性、时间管理性。其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教师的支持、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结局关注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兴趣及效率、自我控制能力。结论 学习准备逐渐成为护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学习准备在护理教育学学习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增加,但对学习准备的概念界定及其影响因素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明确学习准备概念有助于学生自我准备性学习,编制有效评价学习准备的测评工具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 标签: 学习准备度 自主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以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 48 例锁骨骨折患者为例,应用抛硬币法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接受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是 95.83% ( 23/24 ),明显较对照组数据 70.83% ( 17/24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针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临床实施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足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刺激仪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麻醉。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1次穿刺成功率及临床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优良率和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深度短于对照组,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神经刺激仪麻醉相比,在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可以有效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药物起效时间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固定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上肢骨折固定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组,分别给予传统神经阻滞麻醉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

  • 标签: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骨折固定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股骨颈骨折病患行手术治疗时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起,直到2021年10月截止,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患有股骨颈骨折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患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78例病患依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病患人数为39例,其中对照组病患在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全身麻醉,研究组病患在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病患经临床麻醉后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及病患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对比。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5.13%),其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5.64%);两组病患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数值差异性不显著,麻醉中及治疗后研究组病患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患,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身麻醉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股骨颈骨折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胸腰椎手术麻醉开展硬膜外阻滞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胸腰椎骨折病人5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所选50例病人全部接受硬膜外阻滞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进行手术麻醉,为病人提供常规术前准备,做好对症穿刺麻醉准备,手术期间对于病人各项生命指征进行监测,手术之后48小时为病人提供常规监护。结果 50例病人中穿刺失败1例,麻醉阻滞平面不到位1例,病人意识消失时间在88.21±20.68分钟,手术期间没有产生知晓以及体动,手术之后产生恶心呕吐病人1例,不同时间段病人的MVP水平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开展诱导之前病人的HR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手术开始之后30分钟、手术结束,诱导之前病人的HRVI水平明显高于麻醉阻滞完成之后3分钟、手术开始、手术开始之后30分钟以及手术结束,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中在胸腰椎手术期间开展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安全可靠,病人的生命体征从手术开始到手术完成相对比较平稳,但是穿刺和苏醒之后会具有小幅度波动,临床中需要提高对于穿刺的管理工作。

  • 标签: 胸腰椎手术 硬膜外阻滞麻醉 小剂量咪达唑仑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