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并与常规治疗组作30例对照,两组用药前后检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性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用药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有显著改善(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激酶对发病3d内开始用药的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 标签: 蚓激酶 急性脑梗死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激酶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52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地高辛治疗,实验组加用激酶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同为12周,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分析其改善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水肿、憋气、头晕、咳嗽、心慌、尿少、气短等临床症状上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间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激酶联合地高辛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应症状,疗效较好。

  • 标签: 蚓激酶 地高辛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1月份到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性分组,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共40例;实验组采用瑞通立进行治疗,共4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在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血管再通,且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 标签: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110例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尿激素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rt-PA治疗,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安全性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rt-PA联用尿激素酶静脉溶栓的模式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能够在获取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值得进行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rt-PA 尿激素酶静脉溶栓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效果。方法选用自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入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128例,随机分组,两组均行胸膜腔穿刺闭式引流腔内注射药物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UK,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病人引流量显著多于B组,A组病人胸膜厚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UK胸腔注射对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佳,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病人的肺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病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包裹性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对胃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患者40例为胃癌组,胃良性病变(胃炎、胃溃疡)患者32例为胃良性病变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对三组受检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及其比值(PGR)进行总体比较及两两比较。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在胃癌组分泌最低,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高;胃蛋白酶原Ⅱ在胃癌组分泌最高,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低。PGR在胃癌患者明显降低。结论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而且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易于接受,因此可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选择了2012年6月到2016年9月的82例脑血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了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了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评价分数为14.01±5.16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21.05±4.29分,观察组的评分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得到有效推广。

  • 标签: 尿激酶栓 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采用尿激酶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工法与仪器法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比较。方法选取正常体检者和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炎患者和口服华法林患者,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样品各20份样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结果PT精密度结果比较,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重复对同一混合血浆测定,结果表明精密度比较,仪器法高于手工法。对三组不同方法测定的PT结果进行比较,健康体检者与肝炎患者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无显著差异P>0.05。口服华法林组两种方法对比仪器法与手工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仪器法以纤维蛋白转变瞬间出现的浊变为测定终点信号,不损伤纤维蛋白的形成,灵敏度较高,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使用仪器检测可以提高正确性和精确度。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手工法 仪器法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诊断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可有效诊断肝硬化,并可评估出血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出血者(50例),无出血组(70例);同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上述两项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是否出血分成两组,A组30例为出血者,B组50例为未出血者,另择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都施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作出比较。结果病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进行检验,能够充分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与出血的情况,并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检验价值 肝硬化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冠脉再通率为91.42%,心绞痛发生率为2.85%,出血发生率为2.85%,病死率为8.57%,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冠脉再通率,挽救患者性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 护理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均采用尿激酶性静脉溶栓治疗,护理组30例同时行为溶栓期的护理,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理。对此护理前后血糖和血脂变化情况,临床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率,结果护理后血糖与血脂各指标水平均降低更为明显护理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6.7%;护理组患者满意率98.5%,对照组为73.3%,差异均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念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于溶栓期采用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及常规治疗,34例AMI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尿激酶溶栓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4.2%和14.7%(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疗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塞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依据中华医学会关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确诊,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对70例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实施系统化护理。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科学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顺利的实现身体康复。

  • 标签: 尿激酶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选10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治疗加降纤酶治疗;观察组5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各9名患者。对照组使用中成制剂活血化淤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成制剂活血化淤加上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在进行分组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时,使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较常规治疗效果,疗效更为显著,临床治疗下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大剂量 尿激酶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