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乌头碱中毒患者进行急诊救治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13例,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乌头碱中毒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经诊治,13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有11例在治疗8~10h内,病情有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行心电图监测时均恢复正常;其余2例患者在治疗24h后,病情得以稳定。所有患者痊愈后均健康出院,无任何后遗症。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及心脏等多器官受到严重损害,临床治疗要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通过采取综合、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在短期内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乌头碱 急性中毒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丙烯网片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强生聚丙烯网片行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无心肺功能异常,随访10-34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及腹壁血肿形成,12例有不同程度皮下积液,多次穿刺抽吸以后痊愈。结论应用聚丙烯网片行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效果良好,易于操作,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标签: 腹壁切口疝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FNA治疗Evans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揭阳市人民医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例采用PFNA治疗的Evans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置于骨科牵引床上进行复位,C臂透视下证实复位满意,常规消毒、铺巾,利用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骨折进行固定。结果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床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3-7天患肢不负重情况下扶拐下地活动。随访13例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周。1例主钉切出,无髋内翻、骨折不愈合、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PFNA在治疗Evans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明显优越性,治疗效果好,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Evans 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原因,减少阑尾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3年6月间13例阑尾切除术近期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再手术的原因。结果发现阑尾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医师对急性阑尾炎的误诊;对阑尾的局部解剖不清;手术技能不熟练。结论避免阑尾炎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关键是手术医师要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在进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时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应提高重视程度,手术操作要规范精细,可避免再次手术。

  • 标签: 阑尾炎 再手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能否代替13C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HP抗体阳性的患者10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无创检查13C呼气试验,对照组给予有创胃镜检查,取检后行尿素酶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均为HP抗体阳性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假阳性率分别为8人、9人,数据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不能代替13C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但13C呼气试验与尿素酶试验想比。结果无明显差异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3碳-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断幽门螺杆菌(Hp)的价值.方法选择以胃肠道疾病就诊的患者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同时行13C-UBT。结果820例RUT阴性患者中483例13C-UBT结果HP阳性,阳性率58.9%。结论给RUT显示HP阴性的病人补充13C-UBT有助于提高HP检出率。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13碳-尿素呼气试验 快速尿素酶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HP感染的检测,了解儿童HP感染的状况,及病儿家庭HP感染状况,同时进行有效治疗,防止HP再感染,降低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同时亦是对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拓宽了诊断及治疗渠道。方法对我院门诊及病房4岁~15岁反复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反酸、生长发育迟缓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者进行Hp感染测定,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呼出C02气体中的13C的变化,判断检查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结果1747例儿童中506例阳性,占28.96%,与性别无关;但4~10岁儿童发病率高于>10岁儿童;阳性患儿中有124位家属亦做了该项检查,其中13C尿素呼气实验阳性者54例,占43.54%。结论HP感染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且与性别无关;4~10岁儿童发病率高于>10岁儿童;HP感染在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播(此与我国餐饮习惯有很大关系)。

  • 标签: HP感染 儿童 13C尿素呼气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因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以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从用药主导思想,给药途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喜炎平注射液12例不良反应涉及皮损10例,心动过速2例,过敏性休克2例,胃肠道反应4例。结论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喜炎平注射液的用药指征,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减少耐受性较差患者的用药剂量,并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临床反应,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与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评价13CUBT在Hp感染诊断及疗效中发挥的优势。方法检测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本院消化专科门诊主诉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排除活动性胃炎出血者、有外科手术史、肿瘤患者、就诊或入院前服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铋剂等药物者,经行血清Hp抗体和13C-UBT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50例。患者进行抗Hp三联治疗,在完成三联治疗时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四周后再同时做13C–UB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50例患者经过抗Hp三联疗法四周后,还有48例(96%)为Hp抗体阳性,而13C-UBT阳性例数为8例(16%),有42(84%)例转为阴性,治疗前后两组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为Hp抗体检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3C-UB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3C-UBT能较灵敏且准确地反映患者Hp变化的情况,同时因其兼有无创、无放射性、容易接受、快速、可反复检测等优点,适宜于作为抗Hp诊断疗效观察的首选指标。

  • 标签: 13C&ndash UBT 幽门螺杆菌(Hp) 根除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3月—2008年5月间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13例,分析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3例骨盆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随访6月-5年,6例完全恢复正常,5例部分恢复,2例尚未恢复。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查;早期手术对患者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骨盆骨折 骶丛神经 诊断 电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化疗方案制定,探讨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治疗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针对治疗组有关KRAS13突变是否可以使用西妥昔单抗的争议进行了循证调研,Meta分析,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并对患者及护士进行用药教育,保证药物治疗质量。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用药后肿瘤获得明显缓解,并无重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

  • 标签: 临床药师 结肠癌 KRAS 13 突变 治疗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的艾滋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例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2例为脑梗塞,2例为周围神经系统病变,2例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例为机会性感染。所有患者血清抗HIV抗体阳性。结论艾滋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见并形式多样,部份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对疑似病例需及时检测血清抗HIV抗体,以减少误诊、误治。

  • 标签: 艾滋病 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的13例乳糜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操作时间90~150min,术中出血100~300ml;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经利尿、止血治疗3天后血尿消失,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7-10d,出院时尿液均转清;术后随访2~26月,患者均无乳糜尿复发;随访患者无肾萎缩、肾下垂等远期并发症。结论经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手术更精细、更彻底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腹腔镜 肾蒂淋巴管结扎术 乳糜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