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巨细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经过我院的精心治疗康复率高,43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满意出院,2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细细胞凋亡指数与其生物学性质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LCA免疫组化和TUNEL双重染色对有临床结果的48例巨细标本进行组成成份的鉴定及其凋亡的检测。结果①棕色LCA阳性反应物质位于部份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膜上,蓝色的凋亡反应阳性物质位于多核巨细及LCA阴性和阳性单核基质细胞中。②治愈组和复发组LCA阴性单核基质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9.70%和10.14%,两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③治愈组和复发组LCA阴性单核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3.94%和2.25%,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④Jaffe病理Ⅰ、Ⅱ、Ⅲ级组中肿瘤细胞百分比,凋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中纤维细胞样单核基质细胞的凋亡率是影响其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膝周巨细患者运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周围巨细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相关检查和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并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方法的同时,采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方法修复腔。另外,对40例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只有一例出现肺转移和复发情况;60例患者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在22~2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6.3±2.1)分。所有患者内固定牢靠,未发现软骨下骨折或者关节退变现象。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巨细患者,在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治疗的同时,使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软骨下骨 骨巨细胞瘤 骨水泥 扩大刮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抗体(CMV-IgG)亲和力指数(AI)在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在我院同时进262例孕妇血清标本,化学放光法检测CMV-IgG、IgM和AI。结果262例标本中,检出8例低亲和力。中低亲和力总检出率4.96%(13/262)。112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高于150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亲和力是判断原发感染重要指标。亲和力指数联合CMV-IgG、IgM检测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亲和力 巨细胞病毒 原发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肺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及全面护理干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仅有1例因脑水肿导致长期昏迷,最终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肺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肺炎 肾移植术 护理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与危害性。方法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受检新生儿CMVIgM阳性率CMVIgG阳性率16%IgM抗体阳性率3.5%。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脾肿大、黄疸、出血点、紫癜、脉络膜视网膜炎、胎儿生长迟缓、小头畸形等。其中以出血点、肝脾肿大和黄疸为最常见。结论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高。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是造成先天性缺陷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期通过监测准确的预测远期后果,及时的随访,早期干预治疗,减轻后遗症,改善预后继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 先天性缺陷
  • 简介:摘要巨细动脉炎又称颞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常累及一个或多个劲动脉分支,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该病老年人多见,现报告我院收治1例症状不典型巨细动脉炎的病例讨论和诊治经过。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头痛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细病毒感染患者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随机从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巨细病毒感染患儿中抽取27例纳入到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到我院体检健康者27例纳入对照组,均接受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分析比较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异型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滴度巨细病毒异型淋巴细胞比低滴度巨细病毒异型淋巴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巨细病毒患儿发病后,异型淋巴细胞指标增高,但与巨细病毒滴度无关系。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异型 淋巴细胞 检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巨细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获得性CMV感染大多数无症状或一般症状轻,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CMV时可引起全身播散性CMV感染,有导致患儿死亡或致残的危险性。人是HCMN(hurrmancytomegalovirus,HCMV)的唯一宿主,儿童是人巨细病毒原发感染的主要易感人群,近几年来,关于CMV感染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已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CMV的检测,探讨CMV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小儿呼吸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HCMV灭活效果及其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10份含有滴度为7.65㏒TCID50/mlHCMV的红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150µmol/L的核黄素,接受λ=400-500nm,光照强度为40,000Lux处理20min,测定处理病毒滴度及35天储存期各时间段质量指标的影响2,3-DPG、ATP酶、上清液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红细胞病毒滴度下降大于7.21㏒TCID50/ml;处理后保存35天内红细胞主要质量指标未发生不良变化。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有效灭活红细胞中HCMV,对红细胞体外质量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婴儿巨细病毒性肝炎(CMV肝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86例婴儿的临床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天~3月157例(84.4%),4~6月22例(11.8%),7~10月7例(3.8%)。60例(32.3%)来自农村,81例(43.5%)来自郊区,45例(24.2%)来自市区。2.148/186例(79.6%)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合并胆道闭锁44/186例(23.7%),肺炎91/186例(48.9%),先天性心脏病26/186例(14.0%),腹股沟疝11/186例(5.9%)。结论1.CMV肝炎主要发生于1~3月的小婴儿。农村和郊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2.婴儿CMV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还包括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常合并其它系统损害或先天性畸形。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惠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巨细病毒(HCMV)感染情况,探讨我市实施献血员巨细病毒抗体筛查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478份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HCMV-IgM抗体检测,统计病毒血症率。结果惠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MV-IgM总体阳性率为0.88%,男性阳性率为0.7%,女性为1.44%,男性与女性间HCMV-IgM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巨细病毒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市预防经血液传播CMV可能选择其它途径更为合理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献血员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CMV-IgM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前和孕期巨细病毒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检测巨细病毒的2102名受检对象,其中孕前检查685人,孕期检查1417人。对HCMV-IgM(人巨细病毒IgM抗体)阳性的个体通过亲和力实验和聚合酶连反应(PCR)实验进行确证,同时联合B超检查、MRI检测和跟踪回访等方式开展研究。结果比较孕前和孕期巨细病毒感染情况,其中685例孕前检查IgM确证感染113人,感染率16.5%,治疗后怀孕异常妊娠3例,占2.7%。1417例孕期检查IgM确证感染188人,感染率13.3%,其中异常妊娠或出生后缺陷62例,占确证感染的33%。明显高于孕前检查感染治疗后妊娠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56,P<0.001)。结论孕期母体内巨细病毒新近感染和复发感染是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新生儿缺陷和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故孕前检查巨细病毒感染对于胎儿优生优育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孕前检查 宫内感染 优生优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感染对新生儿肝脏的影响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先天性巨细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高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50例血CMV-IgM阳性及肝功能确诊的CMV感染性肝炎综合征患儿为对象。在使用更昔洛韦的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等综合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胆红素,肝功能,肝胆管B超等动态监测。结果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治疗对CMV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

  • 标签: 更昔洛韦 熊去氧胆酸 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在检测婴幼儿尿液和其母乳中人巨细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就诊的疑似HCMV感染患儿的尿液和母乳,通过FQ-PCR的方法对不同样本进行HCMV-DNA定量检测。结果在采取的68例尿液样本中,PCR检测的阳性率13.2%(9/68)显著低于54例母乳样本中阳性检出率66.7%(36/54),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尿液中HCMV-DNA的平均含量为10767.7copies/mL低于HCMV-DNA的平均含量为53870.08copies/mL。结论FQ-PCR可以准确地检测患儿尿液及其母乳中HCMV-DNA的含量,其检测结果可以为婴幼儿的临床诊断以及患儿的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母乳 尿液
  • 简介:摘要人巨细病毒(HCMV)包膜糖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及在细胞间传播的关键蛋白。近几年来,人们对糖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及HCMV对感染细胞类型、组织的趋向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HCMV糖蛋白复合物主要有糖蛋白B(gB)三聚体、gM/gN二聚体、gH/gL/GO三聚体复合物、gH/gL/UL128/UL130/UL131五聚体复合物,最近又发现了一种新的gH/UL116二聚体。部分糖蛋白基因的多态性与疾病分布、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不同病毒株包膜糖蛋白复合物的分布不同。本文将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进一步了解HCMV入胞机制和细胞嗜性的调节。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入胞机制 三聚体复合物 五聚体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