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造影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造影肾病已成为当前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常见病因,其重在预防,本文就预防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与水化治疗对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及冠脉支架植入术(CAG/CASI)患者造影肾病的防治作用比较。方法选择80例接受CAG/CASI的患者,随机分为肾康组与水化,每组各40例。肾康组采用肾康注射液治疗,水化组采用生理盐水水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CAG/CASI前,CAG/CASI后第3、5天的血肌酐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变化。结果两组术后第3、5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康组CAG/CASI后第五天尿白蛋白/肌酐比较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在预防造影肾病方面与水化疗效相同。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水化 尿白蛋白/肌酐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水化方案预防造影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女性血肌酐小于97μmol/L,男性血肌酐小于106μmol/L并实施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并将其平分为短时间组(30例)、长时间组(30例)、超长时间组(30例)、简单静脉水化结合充分口服组(组30例)。对比四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简单静脉水化结合充分口服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48h、72h,7d的血清肌酐(Scr)水平、胱抑素-C、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改善程度优于短时间组、长时间组、超长时间组,差异显著(P<0.05);简单静脉水化结合充分口服组患者再次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风险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术前、术后可采用简单静脉水化结合充分口服水化方案可有效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造影肾病的几率,并提高远期预后。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外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从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21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患者配合程度、血管因素、护理人员注射水平等是造影外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造影外渗发生几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原因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程精细化护理降低CT增强扫描造影不良反应的作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94例患者,以抽签法为依据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分别为其实施常规护理与全程精细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异常、血压异常、检查中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时间、焦虑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检验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程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所面临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标签: 全程精细化护理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测碘海醇作为妇科盆腔CT检查中非离子型造影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妇科收治的26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以碘海醇作为造影,使用相同的用量,检查时保持方法一致。记录影像质量,受试患者的耐受性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结果影像质量较好的患者占91.34%(237/260),身体耐受性很好患者占94.59%(246/2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11/260)。结论碘海醇作为妇科盆腔CT检查中使用的非离子型造影,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可进一步在临床CT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妇科 非离子型造影剂 盆腔CT 检查 碘海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氧化应激及NF-kb途径加重造影肾损害的机制。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造影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造影组。造影注射2min,8min,15min,4h,24h连续观察肾动脉血流速度。造影组和心肌梗死+造影组大鼠注射前和后4h和12h行CT检查,扫描肾脏,并计算肾皮质的造影对比度。造影注射后每组分别于4小时和24小时处死并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肌酐(Scr),检测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取右侧肾脏组织检测组织活性氧(ROS),并切取部分右侧肾脏组织提取RNA,通过Real-timePCR方法检测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F-kb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高频超声右肾动脉血流检测结果发现AMI+CM组在注射造影前0min,8min,15min,4h,24h的血流速度一直低于CM组在相同时间的血流速度,并且有显著差异,AMI+CM组和CM组的肾动脉血流速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AMI和AMI+CM组在4小时和12小时行CT对两侧肾脏扫描,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状态下造影在肾皮质滞留时间延长,AMI+CM组在4h时肾皮质CT对比度值显著高于CM组的肾皮质的CT对比度。AMI+CM组在24h的血肌酐值显著高于CM组在24h的血肌酐值,血浆内皮素ET-1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24h升高最为明显,高于其他组。活性氧ROS也显著高于CM组。调节凋亡的基因和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Caspase-3和NF-kb在心肌梗死大鼠注射造影后都较其他组明显上调。结论心肌梗死状态下由于心排量突然下降,肾脏血流速度的下降,及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一方面造成了肾脏特别是肾皮质缺血,从而造影在肾脏中滞留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因引起肾小管产生更多的活性氧造成了氧化应激从而损害肾实质,并且进一步激动凋亡基因和氧化应激相关NF-kb和Caspase-3上调从而导致了最终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害并进一步加重凋亡。

  • 标签: 造影剂 肾病 急性心肌梗死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病理检查以及X线钡造影对于食管癌临床确诊率。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钡造影进行诊断,对比与病理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X线钡造影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分别为早期94.29%、中期80.00%、晚期33.33%。结论X线钡造影检查用于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可作为初诊和初筛的首选方法,尽早为治疗方案提供良好的依据。

  • 标签: 食管癌 病理检查 X线钡剂造影 诊断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相关危险因素在造影肾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500例冠状病变患者作为对象,根据是否出现造影肾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475例患者为非造影肾病患者,观察组的25例患者为造影肾病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水化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造影用量多于对照组,尿素氮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水化程度,造影用量,尿素氮等均是造影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检查中的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7月我院100例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分别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实验组造影造影外渗、轻微头晕、皮疹、瘙痒及疼痛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升造影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应用。

  • 标签: 甲状腺超声 造影检查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后胎盘植入诊断中,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结合2016年1-2018年9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4例产后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超声造影的方式进行检查,分析检出结果。结果通过超声造影的检查方式,诊断52例,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6.3%。结论针对患者产后胎盘植入的诊断,超声造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患者产后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胎盘植入 超声造影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正交试验综合多指标对八味茵术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干法制粒制备颗粒。方法以6,7-二甲氧基香豆素、白术内酯III为指标性成分,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八味茵术颗粒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减压干燥得到的干浸膏进行干法制粒,单因素考察压轮压力、压轮转速、送料速度,并且对处方进行工艺筛选,制备八味茵术颗粒。结果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0倍、8倍,提取2次,提取时间0.5h、0.5h。干法制粒处方和条件为干燥浸膏粉99.0%;硬脂酸镁1.0%;压轮压力20MPa、压轮转速4.8r/min、送料速度为15r/min,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颗粒。结论综合多指标优化了八味茵术颗粒的提取工艺,实验证明可行性、重复性良好。单因素考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八味茵术颗粒干法制粒制备工艺。

  • 标签: 八味茵术颗粒剂 正交试验设计 干法制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我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的653例患者实施有效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通过检查前准备,造影中的护理及造影后的护理配合,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护理配合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中可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更好地完成该项检查。

  • 标签: 护理配合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小肠病变的患者100例,病理类型为2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恶性肿瘤、20例Crohn's病、20例肠结核、20例肠粘连、2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查。对比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1%;常规CT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低张造影 小肠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再入院冠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本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诊治的急性心梗行PCI术后再住院患者5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比患者两次住院治疗期间的血脂指标和冠脉造影特点差异。结果与第一次入院相比,患者的单支血管病变占比更高,而多支血管病变占比降低;患者再入院时间集中在出院1个月以内,占比为46.15%,其次是出院后12~14个月,占比为23.08%;患者再次入院后血糖、LDL-C、HDL-C、TG、TC大多数有所下降;在逐渐对比中随着患者病变血管数量的增多个指标水平呈现递增趋势。结论急性心梗患者容易在PCI术后容易在一个月左右发生不良症状,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大部分再住院患者由原本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病变所引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再入院患者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1月内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分别给予CT血管造影检查和MR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CT检查符合率为85.8%,MR血管造影符合率为83.6%,数据分析,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需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 MR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尿路造影和经B超对膀胱癌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膀胱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原发性膀胱癌患者60例,复发性膀胱癌患者42例,分别应用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和经腹B超检查,对比分析其准确性。结果原发性或复发性膀胱癌经腹B超检查准确率均显著高于静脉尿路造影(P<0.05),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与经腹B超检查阳性率高于静脉尿路造影检查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和复发性膀胱癌经腹B超检查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方便、快捷、无创,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静脉尿路造影 经腹B超 膀胱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1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二维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造影有37例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诊断准确率为94.87%;二维超声检查有30例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诊断准确率为76.92%;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5.1859,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减少患者漏诊、误诊的概率,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小肝癌 早期诊断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人于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外院学习时治疗的118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与特异性方面均明显优于超声弹性成像(P<0.05)。结论在肝占位性病变性质诊断中,超声造影诊断效能更高,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参考。

  • 标签: 肝脏病变 超声造影 超声弹性成像 病变性质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炎症性肠病给予CT小肠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56例作为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和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检查,以小肠镜或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患者金标准诊断结果阳性者49例,CT检查的准确度为87.50%,敏感度为95.92%,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结果(P<0.05)。结论经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技术对炎症性肠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敏感性较超声检查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 诊断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