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某医疗机构某年度收治的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共15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5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停经后阴道出血12例,量中,伴有轻微腹痛。2例患者给予子宫切除术,9例患者实施了药物预处理+宫腔镜下胚物组织清除术,1例患者由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转入院,3例给予开腹楔型切除术。所有病患者治疗成功。结论曾经接受过剖宫产的患者如果再次妊娠时,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很高,对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应该尽早超声诊断,及时处理,降低子宫切除率。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 瘢痕处妊娠 临床治疗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3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子宫瘢痕部位妊娠者中,9例为术前B超确诊,2例误诊为先兆流产、2例误诊为稽留流产,误诊率为30.8%。9例为术前B超确诊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其中3例患者同时行刮宫术治疗。4例误诊患者中,3例行子宫病灶切除加修补术,1例患者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造成误诊,阴道超声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子宫瘢痕处妊娠 米非司酮 氨甲喋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腱腹移行部分断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12例腓肠肌腱腹移行部分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7%;评分为优的11例中,有10例在1年后恢复了受伤前的运动能力,运动恢复率达83%。结论腓肠肌腱腹移行处断裂的临床诊断不容忽视,必要的MRI检查及详细体格检查能够减少漏诊;手术治疗能够较好的修复解剖外观与张力,缝合强度可靠,满足康复及力量训练要求,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率高。

  • 标签: 腓肠肌 腱腹结合处断裂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靖江市中医院及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早期胚胎着床患者28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转归。结果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早期胚胎着床的患者中,有5例接受甲氨蝶呤肌注及米非司酮口服杀胚治疗后,再行刮宫治疗,均痊愈出院;2例患者直接行刮宫术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而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再予清宫治疗;20例患者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再予清宫治疗;1例患者予腹腔镜下局部瘢痕切除再行子宫修补术。结论对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早期胚胎着床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避免不良情况,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 早期胚胎着床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及时控制乳腺癌术后下肢静脉置管连接镇痛泵使用引起静脉炎,减轻病人的疼痛。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到12月我科收治乳腺癌根治术后女性病人18例静脉炎的护理过程结果静脉炎二度八例,三度十例,四度少见,五度暂未发生。结论正确的预防和护理降低下肢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下肢静脉置管 镇痛泵 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02至2014-01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送至医院急诊的拟诊ACS的急性胸痛患者。根据院前是否运行无缝连接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83例,实验组342例。对照组由120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独立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给予急救措施,实验组救护车上装有网络信息双向传输系统,由急诊科医生在线指导120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抢救。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CS高危因素及院前诊断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二组在院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硝酸酯、镇静镇痛的治疗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后实验组仅有3.8%的患者最终排除ACS,明显低于对照组(18.8%);STEMI患者中实验组行院内溶栓及急诊PCI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及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无缝连接模式使ACS患者院内救治前移,提高了院前ACS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所以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急救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无缝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泵用于气管插管病人气道湿化的研究。方法实验组常规采用500ml灭菌用水,将输液瓶连接输液器,然后将头皮针针头直接插T型连接管的一头并固定牢靠。再将输液器接上输液泵调整好速度后持续泵入。T型连接管另一头与氧气连接,再将T型连接管的最后一端口与剪掉针头的头皮针接头连接,将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内5㎝—6㎝,并用透明贴固定于外周。实验组给病人泵入的湿化液以氧气为动力,使得湿化液成为气雾,持续进入呼吸道。对照组采用500ml生理盐水,用10ml空针根据病人的痰液粘稠情况间断进行气管插管内滴注,每次5ml—8ml。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是否有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病人发生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吸痰次数、吸痰时与吸痰后2minSpO2均值、吸痰后5minSpO2均值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泵用于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 标签: T型连接管 输液泵 气管插管 气道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