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程序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间接收的创伤急救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抢救常规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时间分别为(46.63±17.51)min,(75.39±19.07)min,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2.5%,8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急救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程序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程序 创伤急救 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泻患儿护理中整体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24例腹泻患儿按照奇偶法分为整体组(62例)和常规组(62例),分别给予整体护理程序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整体组总有效率为96.8%;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3.9%;两组间差异(P<0.05)。整体组止泻、退热、呕吐、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腹泻患儿护理工作中采用整体护理,可明显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腹泻患儿 整体护理程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化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作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在实际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时刻面临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风险,面临着行政执法责任过错追究的风险,面临渎职的风险,甚至面临着人身安全的风险。一线卫生监督人员应对此有高度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强化责任风险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

  • 标签: 卫生监督 执法风险 责任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措施,对比分析练古筝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者护患满意度(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患满意度(60%),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胆固醇以及血糖等进行比较,有着更低的死亡率和更高的血压正常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患者血压、血糖以及胆固醇逐渐恢复正常,死亡率较低,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护理 预见性护理程序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有日益紧张的趋势,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开篇介绍引发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进而详细阐述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和医护人员处理纠纷时应采取的相应技巧。最后肯定医疗纠纷防范措施和处理技巧的意义。

  • 标签: 医疗纠纷 防范程序 处理技巧
  • 简介:摘要介绍了护理程序在防止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控制暴发流行过程中的应用。护理程序主要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效果评价。将护理程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科学的运用到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工作中,实施全程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为预防其交叉感染,控制暴发起到了良好作用。

  • 标签: 护理程序 多重耐药菌 临床控制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鼻出血患者的程序化护理模式。方法112例急诊鼻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例,两组均采用填塞和等离子电凝的治疗方法,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治疗组辅以程序化护理,实施后以患者治疗时疼痛程度,操作时间、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本组患者经诊疗和实施程序化护理,全部病例均成功止血,治疗组电凝止血时间3.75±0.92min,对照组7.45±0.63min,P<0.01;治疗组填塞止血时间10.5±1.0min,对照组16.1±1.4min,P<0.01;治疗组很满意16例,满意37例,总满意率94.6%,对照组很满意13例,满意33例,总满意率8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急诊鼻出血病人的诊疗效果。

  • 标签: 鼻出血 急诊 程序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管理对肝胆外科出现的压疮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的肝胆外科病人217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0人每日按相应护理程序实施压疮程序化护理管理,对照组107人,行一般护理。40天以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实施压疮程序化护理管理的患者压疮治愈率明显高于一般护理患者。结论实施压疮程序化护理管理有助于肝胆外科以及长期卧床病人的压疮愈合率,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预防此类压疮的发生率。

  • 标签: 压疮治愈率 长期卧床 程序化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药品在医院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药品质量则是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医院内部药品的管理,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医疗的有效实施。根据每个医疗机构的不同特点,按照国家规定制定药品管理条例,确保药库管理系统有序进行,针对药库管理程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 标签: 药库管理 问题 解决办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讨论数字化标本考试与传统实物考试的成绩有无差别。方法对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科实物标本考试和数字化标本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考试成绩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应用数字化标本考试程序与传统实物标本考试相比成绩相差不大,均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解剖学的掌握程度,二者在解剖教学效果评价上无明显区别。标本数字化是未来人体解剖学发展的趋势。

  • 标签: 人体解剖学 数字化标本 标本考试
  • 简介:摘要在改革的新趋势下,通过分析我国卫生管理机构的职能设定与规模现状,研究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职能设定和规模设置现状的发展特点,以期为卫生系统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解决职能矛盾提供便利,进而全方位地了解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规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从制度层面解决机构职能与规模的不匹配问题提供依据,达到为卫生行政管理建设提供参考性的建议的目的。

  • 标签: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职能设定 规模设置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程序模式下的饮食护理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患者6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并且将这些患者可以依据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两组,即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中,采取常规责任制护理模式,给予研究组患者应用护理程序模式下的饮食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定。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护理程序模式下的饮食护理后,患者满意率达到98.2%,其临床护理质量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消化内科患者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护理程序模式下的饮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日常饮食合理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具有实际实施价值。

  • 标签: 饮食护理 护理程序模式 责任制护理 消化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我院急诊科室的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此短时间为研究时间,其中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诊科未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接诊的102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收治的102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时间短,护理差错,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后护理差错次数发生减少,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 急诊 护理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肿瘤放疗患者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放疗患者,针对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预见性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均能积极配合放疗治疗,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讨论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针对每位放疗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相应的预见性护理,使患者减少并症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肿瘤放疗 预见性护理程序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一起餐饮业食物中毒卫生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探讨食物中毒案件法律适用方面的疑惑。方法对餐饮业食物中毒卫生行政处罚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结果《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餐饮业食物中毒的罚则针对性不强。结论建议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标签: 餐饮业食物中毒 法律适用 食品安全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程序化镇静时使用不同镇静评分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12月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科行机械通气并需要镇静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Ramsay镇静评分系统程序化镇静组(A组),使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程序化镇静组(B组),以及RASS镇静评分程序化镇静组(C组)3组,3组分别使用护士根据统一的方案对患者实行程序化镇静以达到理想的镇静目标,观察三组患者镇静时间、镇静深度、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人机对抗、褥疮),谵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组、B组、C组患者镇静时间及理想镇静状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C组患者发生过度镇静的比例较B组和A(10%20%23.3%)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C组及B组谵妄发生率较A组(10%13.3%26.6%)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三组组患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镇静评分系统均可以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RASS镇静评分系统分级更细更清晰,不易导致过度镇静及谵妄状态,有必要在ICU程序镇静方案中加以使用。

  • 标签: 镇静评分 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