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皮硝治疗骨科患者会阴水肿的效果。方法将会阴水肿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皮硝组(会阴抬高配以皮硝外敷,n=22)和传统治疗组(单纯会阴抬高,n=20),观察两组会阴水肿及淤斑的治疗情况。结果皮硝外敷治疗会阴水肿的疗效优于传统治疗(P<0.05)。结论皮硝外敷治疗会阴水肿,疼痛得以及早缓解,水肿得以减轻,淤斑消退快,且应用方便,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借鉴应用。

  • 标签: 会阴水肿 皮硝外敷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预防黄斑囊样水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进行治疗,设为研究C组。另选同一时期收治的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B组,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再取同一时期收治的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A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就三组患者的临床术后情况以及指标数值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对三组患者术后情况进行比较,C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B组低于A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患者预后指标进行比较C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幅度更小,眼压水平改善幅度更大,优于其余两组,B组优于A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实施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黄斑囊样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痔疮术后肛缘水肿应用50%硫酸镁湿敷配合TDP照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痔疮术后肛缘水肿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组用50%硫酸镁湿敷配合TDP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水肿体积、疼痛评分。结果水肿体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小(P<0.05);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在痔疮术后肛缘水肿治疗中,应用50%硫酸镁湿敷配合TDP照射治疗,既可缩小水肿体积,又可改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痔疮 术后肛缘水肿 50%硫酸镁湿敷 TDP照射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巫山县居民死因。方法监测辖区范围内所有的居民,报告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进行死因分析。结果2015年—2017年我县共报告死亡病例11298,粗死亡率785.94/10万,标化死亡率499.10/10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标化),其中男性死亡人数6970例,粗死亡率942.2/10万,标化死亡率597.00/10万,女性死亡人数4328人,粗死亡率620.45/10万,标化死亡率391.47/10万。结论巫山县居民死因以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提示需加强死亡监测与管理。

  • 标签: 2015&mdash 2017年 巫山县 居民 死因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碘克沙醇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患者使用碘克沙醇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共收集到11例碘克沙醇不良反应报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各为3例(27.2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各为1例(9.09%),全身性损害中1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在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碘克沙醇所致不良反应大多数较轻微,但仍有中、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医务人员需重视,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准备。

  • 标签: 碘克沙醇 不良反应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州区孕妇及其婴儿尿碘指标情况。方法选择本辖区近四年监测的孕妇200名及其婴儿200名,分别对孕妇及其婴儿实施尿碘检测,观察婴儿及其孕妇尿碘水平。结果婴儿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阶段尿碘浓度均值超过正常范围,12个月以上婴儿尿碘浓度处于正常范围。孕妇尿碘平均值处于正常值范围,只有少数尿碘偏低或偏高。结论利州区孕妇及其婴儿尿碘超标现象,与本区饮食结构、经济水平及风俗习惯具有密切关系,需进一步实施健康教育予以纠正。

  • 标签: 孕妇 婴儿 尿碘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江油地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主要细菌的耐药性,为本地区呼吸道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江油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首次标本分离的1195例菌株,其中流感嗜血杆菌438株,肺炎链球菌365株,肺炎克雷伯菌1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5株,卡他莫拉菌116株,A群链球菌8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规抗菌药物的MIC值;采用WHONET-5.6软件统计与分析菌株对受试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江油地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在纳入分析的呼吸道常见六种菌中,流感嗜血杆菌占36.7%,肺炎链球菌占30.5%,肺炎克雷伯菌占12.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5%,卡他莫拉菌占9.7%等。肺炎链球菌菌和A群链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均高度敏感(>95%),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菌株,PR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分离率2.7%;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对测试的12种抗生素,未发现对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但卡他莫拉菌比流感嗜血杆菌更耐药,β-内酰胺酶实验阳性率也更高,前者为31.0%(36/116)、后者为21.9%(95/438);几乎所有(99.3%)受试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显示敏感,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选择抗生素上,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敏感率高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但是不及喹诺酮类敏感如环丙沙星(89.5%)、左氧氟沙星(94.4%)敏感;1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6%(20/125),对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率均超过80%。结论引起本地区CAP(不含非典型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以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本地区初次诊断CAP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重症CAP可联用阿奇霉素、呼吸氟喹诺酮类等广谱而强有力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当找到病原菌应根据药敏实验降阶梯治疗,选用窄谱、有效、安全、经济的抗生素,最终做到精准治疗。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耐药监测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地区2016年—2018年的农村饮用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农村饮用水的供水情况和质量。方法收集广元地区2016年12月—2018年6月农村集中式供水厂和居民分散式供水点的水样资料,共收集样本360份,检测样本中菌落数量、浑浊度、pH、硬度、金属及毒理成分含量等项目,分析合格率和存在问题。结果自来水出厂水样本合格率与管网末梢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管网末梢水与井水合格率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水期水样监测合格率显著低于枯水期,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色度、浑浊度、微生物指标外,出厂水其他指标正常,管网末梢水存在部分铁含量不达标,井水存在部分铁含量、铝含量不达标。结论广元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情况,多为微生物不合格,部分管网水和井水含金属超标,今后需要加强饮用水的监测和安全建设管理,以确保农村居民正常饮水。

  • 标签: 农村饮用水 监测分析 集中式 分散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隆阳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状况,发现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和免疫空白人群,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PS方法抽取隆阳区18个乡镇27个监测点8个年龄段的健康人群,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2013—2015年共检测1208人,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男女性别间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隆阳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偏低,未形成有效预防麻疹的免疫屏障。建议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规范接种资料管理,加强对薄弱乡镇免疫规划工作督导,切实提高含麻疹组份疫苗接种率,加强日常RFIS的监测,避免麻疹疫情爆发。

  • 标签: 隆阳区 健康人群 麻疹抗体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动脉监测在结肠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剖腹结肠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42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2例,对照组(B组)20例。A组在麻醉开始前常规行桡动脉穿刺并置管,术中持续有创动脉压动态监测,并在麻醉开始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动脉穿刺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多次行动脉血气分析;B组实行上肢外周动脉袖带无创测压,采取每隔5分钟机器自动无创血压监测,当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时,可改成按需人工无创血压监测,术中根据病情变化单次采动脉血气标本行动脉血气分析。两组病例术中记录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报告。结果A组在麻醉诱导、术中及术后麻醉清醒时循环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A组反复多次动脉血气分析可以较对照组更及时发现患者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等。结论有创动脉监测可以更及时动态地发现患者循环变动,而反复多次的血气分析也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患者内环境的变化,从而为术中的麻醉治疗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标签: 有创动脉监测 无创血压监测 血气分析 结肠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解2017年宜昌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情况,对宜昌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予以评价,对减少或避免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宜昌市2017年AEFI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宜昌市共报告AEFI个案1442例,其中异常反应79例,占5.48%,一般反应1350例,占93.62%,偶合反应12例,占0.83%。AEFI发生年龄以0~2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8.14%;高发季节在2至9月份,占全年报告病例总数的80.17%。各接种门诊报告数差异较大,报告数最多疫苗为乙脑减毒活疫苗、麻风二联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结论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做好接种前健康筛查和告知,严格掌握疫苗禁忌症,减少AEFI的发生,完善AEFI诊断和赔偿机制。

  • 标签: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步四肢血压监测技术用于基层医院的作用。方法选取基层卫生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200例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及随访的受检对象,运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或经校验的电子血压计进行单臂血压测量和运用VBP-9外周动脉测量仪进行同步四肢血压测量,对比两种测量方式的血压监测结果,观察指标包括右上肢血压与右踝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差。结果同步四肢血压测量右上肢血压的舒张压高于单臂血压测量。舒张压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脉压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步四肢血压测量右踝血压的收缩压高于单臂血压测量,收缩压差异显著(P<0.05)。结论同步四肢血压监测技术用于基层医院,可获得更准确的血压检测结果,能降低高血压漏诊率。

  • 标签: 同步四肢血压监测技术 基层医院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取我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82例为分析对象,并根据持续有创ICP监测的应用与否分为监测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式,监测组根据ICP监测结果,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探究有创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意义。结果监测组患者治疗综合有效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掌握病情变化,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 标签: 有创ICP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住院的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与真菌、病毒及原虫的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的50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相关标本。采用Vitek2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真菌进行鉴定或药敏试验,ELISA法测定病毒及原虫的血清抗体IgG及IgM。结果50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真菌感染共25株,以新生隐球菌居多,共15株(占65%)。新生隐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为100%。HIV患者感染单纯疱疹病毒2型IgG阳性率为40%、感染巨细胞病毒IgG阳性率为100%、感染弓形虫IgG阳性率为20%。结论(1)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其中主要病原为新生隐球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白假丝酵母。(2)HIV患者感染单纯疱疹病毒2型、巨细胞病毒及弓形虫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3)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提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可以进行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

  • 标签: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虹口区养老机构消毒质量状况,为做好养老机构内卫生消毒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选择虹口区内养老机构作为监测点,采集室内空气、环境物表、餐饮具和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测定。结果2016—2018年虹口区养老机构总体合格率为93.55%,2017年合格率最高。养老机构室内空气的总体合格率最高,为100.00%,工作人员手合格率最低,为86.92%。细菌学检测结果,菌落总数合格率(94.28%)低于大肠菌群合格率(98.87%)。结论虹口区养老机构卫生消毒质量还有待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成为消毒的薄弱环节。

  • 标签: 养老机构 消毒质量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P-SAT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并确诊的72例肺炎儿童,观察比较MP-SAT及MP-DNA检测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于MP-SAT检测阳性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14天肺炎支原体检测的阳性率。结果与金标准比较,MP-DNA检测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SAT检测阳性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DNA检测诊断阳性率低于MP-SAT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阿奇霉素治疗的推进,肺炎支原体病原体的检测阳性率逐渐下降,MP-DNA检测的阳性率下降缓慢,但是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其检测阳性率在治疗后7、14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有效运用MP-SAT检测技术可以进行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疗效评价。

  • 标签: MP-SAT 儿童 肺炎支原体 诊断与疗效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引流在中老年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4例中老年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颅内压监测。评估术后一周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脑室出血率、意识状态及脑室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室出血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意识状态及脑室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中老年脑室出血效果较好,可以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及脑室出血率,缩短拔管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对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临床试验后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以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验证据。方法收集5年间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分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和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CLSL推荐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MIC法和K-B纸片扩散法,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NCCLS/CLSL推荐的双纸片协同法和ESBLs确证试验。结果在五年内,观察了514种大肠菌株,其中含有伤口、尿液、痰等排出物是大肠埃希氏菌的重要来源。本院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对美罗培南最敏感99.6%,亚胺培南99.4%,其次为阿米卡星86.5%,呋喃妥因85.43%。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60%~70%,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敏感率30%~50%,对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头孢、氨曲南、复方新诺明敏感率20%~40%,对青霉素类敏感率低于10%。结论引起不同类型临床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之一是大肠埃希氏菌,临床试验必须与有效使用抗生素和有效控制耐药性菌株传播的措施相结合。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4例DIC患者分为对照组(经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治疗)和观察组(经Sonoclot分析仪指导治疗)各62例,对比两组替代及抗凝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肝素用量、抗凝时间、血小板用量、冷沉淀用量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凝血功能监测对血液制品成分的选择和用量进行控制,有助于提升DIC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凝血功能监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发展应用。方法随访200例经过康复训练后的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电监测管理的不同,分为远程管理组(100例)与一般管理组(100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发生心肌梗死的四季季节构成比,讨论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未来发展。结果远程管理组中,8例患者发病死亡,病死率为8.0%,一般管理组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7.0%,远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死率低于一般心电管理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多为冬季,且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心电监测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的病死率。

  • 标签: 远程心电监测 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