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微出血(CMB)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畸形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将患者随机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40例。经头部磁共振检查发现微出血灶者为阳性组,未发现者为阴性组。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白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等)分析。结果经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减少或者降低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微出血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曲克芦丁蛋白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6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3例。分别采用常规药物和常规药物与曲克芦丁蛋白联合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ES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曲克芦丁蛋白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曲克芦丁脑蛋白 急性脑梗死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导致心综合征的特点、原因、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导致心综合征的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律改变、心肌酶谱改变、心电图中ST-T段的改变、假性心梗样图形的改变。结论控制心律失常、积极进行心电监护、保护心脏可有助于帮助患者安全应对心综合征。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脑心综合征 特点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科在三年期间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微出血的特点,为进一步了解老年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回顾性的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三年期间我科收治的56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和微出血进行总结性归纳。结果在56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有81.4%的病例为75岁以下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在病例资料中,有51.3%的男性病例,48.7%的女性病例,经T检验,P值为0.123,表明在男女性别比方面两者无差别;在所有病例中,采用1.5TPhilipsMRI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FE序列、FSE序列以及GRE梯波扫描。通过比较上述4种序列检查阳性率,证实CMBs在MRI-T2WI序列显影率最高,CMBs发生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中依次为11%、22.6%、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的高发人群中,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方法,针对出现症状的患者,要及时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梗死 临床特征 脑微出血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发病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对照组29例,为同期住院非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统计各组患者微出血病灶的数量及患者脑梗死前血压水平。结果原发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脑微出血发生率高、严重程度高,并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病人脑梗死前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721,P﹤0.01)。结论脑梗死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脑梗死后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并且与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制收缩压水平对预防脑梗死后微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高血压 脑微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5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实施DSA检查,分析动脉狭窄分布规律及影响原因。结果内动脉分布规律颅外动脉多分布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主干。Hcy(同型半胱氨酸)的高水平是造成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HDL(高密度脂蛋白)高水平则对动脉起保护作用。长期饮酒、糖尿病以及Hcy高水平是造成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大和长期饮酒是造成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饮酒以及低HDL和Hcy高水平是造成动脉奶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脑梗死动脉狭窄影响因素研究,实施积极干预,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 影响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疝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70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研究组生存率为94.29%(33例),对照组生存率为82.86%(29例),研究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疝患者应用手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也能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建议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手术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 脑疝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型钠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大面积脑梗死组77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组50例,检查2组患者血清B型钠肽(BNP)含量,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疗效不良组的BNP的水平明显高于疗效优良组P<0.01,血清BNP升高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正相关,且对预后判定有意义。

  • 标签: B型脑钠肽脑梗死预后判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栓心脉宁片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即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血脂血糖检查,急性期予抗血小板及活血化瘀、康复针灸等治疗,急性期后将TCD检查有大脑中动脉硬化表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栓心脉宁组,对照组予尼莫地平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心脉宁片,服用三个月后复查TCD及血脂等,比较其差异。结果血栓心脉宁组大脑中动脉硬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蛋白(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能够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脂代谢,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弹性,减少脑梗死复发。

  • 标签: 血栓心脉宁片 急性脑梗死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 脂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B组、C组,每组32例,A组为基础治疗;B组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C组加用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三组均治疗二周。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三组经两周治疗后,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水岭梗死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丁基苯酞阿司匹林脑分水岭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气温经活血法治疗分水岭梗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分水岭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温经活血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温经活血法治疗分水岭梗死,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益气温经活血法 脑分水岭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干预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临床路径治疗护理方法,并监测入院后24h、7d、出院前血浆钠肽水平,根据血浆钠肽水平进行危险分层,给予有预见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则按常规的临床路径治疗护理。

  • 标签: 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致残率、致死率及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为不能溶栓治疗的患者,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用纤溶酶注射液与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72h内),疗效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纤溶酶 脑蛋白水解物 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B型钠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2例,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比较3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后第14天、30天的UA、BNP水平;根据发病后90天的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UA、BNP水平。结果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UA降低而BNP升高;UA及BNP在脑梗死急性期均升高,随着病程延长逐渐降低;预后越好的患者,发病时UA越高而BNP越低。结论血尿酸、B型钠肽与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的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血尿酸 B型脑钠肽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分水岭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58例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皮质分水岭梗死,对照组为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均采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的方法,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影像学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100%,对照组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形态、颅内血管异常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分水岭梗死中诊断率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行的诊断技术,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64层螺旋CT 头颈血管造影 脑分水岭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养血清颗粒联合茶苯海明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疗效。方法选择以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8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茶苯海明组41例;治疗组养血清颗粒联合苯海拉明组4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和4周时对照组显效率均为65.8%,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84.4%和93.3%。结论养血清颗粒联合茶苯海明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养血清脑颗粒 苯海拉明 后循环梗死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非高血压与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微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微出血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其中非高血压组47例,高血压组1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灶分布情况。结果①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患者的糖尿病、应用阿司匹林的比例及WHC评分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高血压组皮层-皮层下区域的病灶明显少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微出血患者有无高血压者的危险因素与病灶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及阿司匹林的应用。

  • 标签: 脑微出血 急性脑梗死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