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最近的用药情况,回顾和分析不合理处方。方法随机抽查2012年1-4的处方,每周抽一天,共抽查处方15525张,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查看本院的药品接近失误登记本的记录然后分析。结果我院使用中成药的比率挺高的,不合理的处方主要存在重复给药、药理拮抗、超常规用药、药物用法错误、注射剂溶媒错误、医生漏签名等问题。结论临床医生要清楚所使用中成药的处方组成,避免重复用药,注意用药的合

  • 标签: 处方 药品 药材 中成药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0年1—2011年12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8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6例药品不良发应引起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53例(占62%),女性33例(38%)。静脉滴注占81.6%;口服给药占30.3%;静脉注射脉注射占1.3%;肌肉注射占1.3%。抗菌药物引起的占总数的64.7%,中药制剂引起的占总数的32.4%。ADR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8.2%,其次是神经系统。结论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能够防止和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老年高血压不同于年轻人的高血压,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的护理最终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4龄下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根据病情将20例患者分为12例典型KD组和8例非典型KD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疗效结果等。结果典型组与非典型组在临床特点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生化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均痊愈。结论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防止川崎病的发生。

  • 标签: 川崎病4月龄下诊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妮IUD与TCu220IUD两种宫内节育器24个的避孕效果。方法回顾性观察2010年1~2012年1在本站自愿接受IUD避孕的健康已婚育龄妇女80例,根据放置节育器不同将其分为2组,放置吉妮IUD组和放置TCu220IUD组,置器后6、12、24个随访。结果吉妮IUD组无带器妊娠,明显低于TCu220IUD组;吉妮IUD组脱落率明显低于TCu220IUD组。结论吉妮IUD具有较好的避孕效果,是一种新型的固定式宫内节育器,具有设计合理,脱落率低,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少,续用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吉妮IUD TCu220IUD 避孕效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FURUNOCM-200型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番禺区300例6~12个婴幼儿右脚跟骨超声传播速度(speedofsound,SOS),并应用自设问卷调查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骨超声速度越快,婴幼儿骨密度值越高。测定值与婴儿遗传因素、喂养情况、日晒时间、是否进行婴儿被动操等情况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婴幼儿期是骨强度快速增长期,但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骨密度的早期干预。

  • 标签: 婴幼儿 骨质疏松 定量超声仪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3个预后影响因素、危险因素及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2011年9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4例,对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治疗状况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分析,针对性纠正患者不良习惯,进行不良影响因素指导教育。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3个的随访调查,详细记录并分析患者各影响因素的控制效果。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得以控制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与未控制良好率基本持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习惯得以控制的患者预后良好率75%,未得到控制患者预后良好率62.5%;饮酒习惯得以控制的患者预后良好率63.64%,未控制患者预后良好率50%。对不良习惯等影响因素的控制有利于急性脑梗塞预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未见明显预后改善,对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管理利于提高急性脑梗塞预后效果。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预后 影响因素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喂养指数在评价城市6~18龄婴幼儿体格发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出的喂养指数评分体系为依据,评价广州市荔湾区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ICFI),依据WHO参考标准计算该婴幼儿群体的各类Z评分,分析ICFI与各类Z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6~18龄婴幼儿474名,ICFI为(7.29±2.25),高于全国平均值(5.9±2.6),其中6~8龄(145名)、9~11龄(81名)、12~18龄婴幼儿(248名)喂养指数分别为(6.87±2.32)、(7.26±2.18)、(7.54±2.00),随月龄增加而增加(F=4.141,P=0.016)。ICFI在6龄组与WHZ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龄组与HAZ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6~18龄ICFI高于全国平均值。ICF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婴幼儿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并可用于婴幼儿喂养方法的综合评判,但其应用效度有待改善。

  • 标签: 婴幼儿喂养指数 生长发育 Z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