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噪声环境人员健康状况,分析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病人方法选取2013年某电子厂来我中心体检的噪声岗位职工506名为研究对象,在所有体检人员中,男职工300人,女职工206人,平均年龄为(32.8±9.5)岁,工作年限最长者29年,最短者4.5个月。依照最新颁发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与《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对相关人员进行检查。结果在506名职工中,出现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下降,头痛,精神萎靡者共计152名,其中16人有高血压史,甲状腺功能亢进13人,异常检出的概率和职工年龄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听力受损和职工工龄龄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工人如果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对其听觉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因此,相关部门为了在根本上将这种现象加以改善,就要强化对其卫生管理工作,保证噪声岗位从业人员身体健康。

  • 标签: 职业健康体检 噪声 听力损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噪声作业者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变化情况,了解这类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期间我院进行心电图检查人群的检查资料12000例,根据其工作类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00例,为非噪声作业者;观察组6000例,为噪声作业者。观察两组人群的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对照组人群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率为98.3%,观察组人群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率为68.1%,两组人群的心电图检查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噪声作业者 心电图检查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探讨噪音对相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的影响。方法在我市相关企业中选取2015年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员20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异常检出情况随工龄的变化而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听力异常检出率和年龄、性别相关,变化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工龄无关,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噪音环境下长期工作会损害作业人员的听力,要加强管理,做好噪音防护工作。

  • 标签: 噪声作业人员 职业健康 体检 南通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印刷企业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预防和控制噪声的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收集该印刷企业2015—2017年度连续三年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结合作业场所噪声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近3年来接触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情况的发生、发展。结果近三年来的纯音电测听测试结果异常率分别为43.1%、39.3%、1.7%;不同噪声强度的听力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印刷企业应对噪声作业场所采取防护措施,并减少噪声的危害。

  • 标签: 噪声 印刷 听力损失 职业病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致职业性噪声聋的相关原因以及导致的危险程度。方法将对在2014年8月—2018年8月之间在我院进行体检检查的患者临床诊断信息进行统计,选择其中的51位经过专业的听力损害检查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的年龄、接害工作时间等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年龄以及接害工作时间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影响程度。结果在分析后发现,46岁与50岁之间的患者以及年龄在51岁与60岁之间的患者的职业性噪声聋的程度构成均高于年龄在41岁以下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接害工作时间中,随着患者的接害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职业性噪声聋程度在不断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接害工作时间是导致职业性噪声聋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患者的年龄以及接害工作的时间会对患者的职业性噪声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职业性噪声聋 危害程度 相关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职业性噪声、粉尘暴露对作业工人机体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某汽车制造企业同时接触噪声、粉尘两种危害因素的工人作为观察组,以单独接触噪声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观察指标包括血压、心电图、肝脏B超。结果观察组5年工龄组工人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10年工龄组工人高血压检出率、心电图异常检出率、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1~15年工龄组工人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20年工龄组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活动中,两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危害有叠加作用,职业性粉尘接触对作业工人机体非特异性损伤不容忽视。

  • 标签: 噪声 粉尘 健康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压氧治疗52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3月,选取52例我院进行治疗的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26)和实验组(n=26),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常氧),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觉耳鸣及自觉听力下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前500、1000、200、4000Hz的纯音听阈均无明显差异,但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500、1000、200、4000Hz的纯音听阈与对照组相比较好,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缓解耳鸣及听力下降症状,减轻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高压氧 职业性噪声聋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医院护士在门诊应对医患纠纷的交流和处理措施。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由于门诊工作具有特殊性,护患关系当中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增加护士沟通交流能力可减少甚至避免护患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医院效益。

  • 标签: 门诊护士 沟通能力 护患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索惠州市2010-2011年生产性噪声环境对工人听力影响以及相关护理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惠州市工厂的布机工100人,焊管工60人,电机工100人为研究对象。使用ND一2型精密声级计进行噪声的测定,按《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进行相关测定。使用丹麦产MDS电测听进行听力的测定,按仪器所要求的工作环境中对脱岗12小时的上述研究对象做听力测定。后经年龄修正后,按《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诊断研究对象的听力情况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检测结果布机间生产性噪声的强度最大,焊管间次之,而电机房最低。从质谱分析看,布机间以125Hz-2000Hz为主,2000Hz为峰值。而电机房则以250Hz至2kHz为主,峰值2Kh,焊管车间范围,250Hz至8kHz为主,电机房以65Hz至1kHz为主。三组工人中听力损伤率最高的是布机工,最低的是电机工。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工厂工人需要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来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 标签: 噪声 危害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后切口不换药对切口愈合的影响。一般手术后切口换药与否,何时换药似乎无明确要求,有的人主张术后24小时换药,有的人主张术后48小时换药,至拆线期间再换药2-3次。本人通过两年观察发现换药与否,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手术切口 换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胃内异物,如鱼刺、铁钉、缝纫针、戒指、硬币、钥匙、胃石等。这些异物不能自行经肛门排出,多需外科手术取出。这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要面临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经胃镜取出这些异物,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 标签: 胃内异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疼痛的临床处理分析。方法对2013年1月~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3例疼痛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析。结果治疗后的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找到病因并进行治疗,可有效的缓解疼痛,减少治疗时间。

  • 标签: 疼痛 临床处理 分析
  • 简介:摘要外科创口的处理对创口的愈合至关重要。清创是创口处理的重要内容,清创的概念经历了变迁,目前已发展为创面床准备的过程。常用的清创方式有外科手术清创、自溶清创,酶解清创、生物清创、机械清创等,现在主张联合清创。清创方法的选择是创口处理的难点,目的是有效清创,降低风险,促进愈合。

  • 标签: 创口 处理 清创术 难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所致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追思50例创伤所致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45例,其中脾切除36例,自体脾片种植25例,保脾9例,全部治愈。结论脾脏切除仍是治疗创伤所致脾损伤的主要方法,明确脾损伤手术指征是康复痊愈的关键。

  • 标签: 脾脏 脾损伤 免疫器官 自体脾片种植
  • 简介:摘要输血工作中遇到的急诊用血情况,会因血液库存不足、血型鉴定困难、抗体筛选试验阳性以及RH(D)阴性等问题的存在,影响病人的及时血液输注。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基于实际工作中紧急用血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有效应对紧急输血的处理办法。

  • 标签: 紧急输血 血型 交叉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