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0期
  • 机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传染病学研究论文,描述了一个可以被装入行李箱并运输到现场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在收集样本后24小时内就可以得出结果。该论文还介绍了在西非几内亚最近的埃博拉疫情中成功使用这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疫情的案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M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MCL及3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SOX11、CyclinD1及其它相关抗体检测,应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OX1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结果38例MCL均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97.4%(37/38)表达SOX11,92.1%(35/38)CyclinD1阳性;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CyclinD1阴性MCL中SOX11均为阳性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OX1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结论SOX11表达有助于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包括可能被误诊的cyclinD1阴性母细胞样MCL。

  • 标签: 套细胞淋巴瘤 SOX11 CyclinD1阴性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nail对Hela细胞侵袭的作用。方法采用Hilymax法进行细胞转染,RT-qPCR法检测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结果与对照相比,干扰SnailmRNA表达下降约72.3%(P<0.01);Snail蛋白水平下降约54.2%(P<0.05)。在24h,48h,72h,干扰较对照细胞侵袭能力下降,其抑制率约为17.6%(P<0.05),31.5%(P<0.01),36.1%(P<0.05)。结论Snail下调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Snail 宫颈癌 侵袭
  • 简介:摘要由于供体器官、组织、细胞的缺乏,猪源性肝细胞成为生物人工肝等技术的重要原料来源,但PERV种间传播的可能性为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带来了重大隐患。本文就在体细胞对PERV的易感性进行综诉。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感染 生物人工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苦参提取物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表达的影响,研究氧化苦参碱对RB的作用机制,为氧化苦参碱在抗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用药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细胞,实验细胞加入氧化苦参碱提取物,对照细胞中加入等量的培养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分别采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段的氧化苦参碱研究其对HXO-Rb的抑制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可抑制HXO-Rb细胞的生长,当浓度为100ug/ml时细胞形态学可明显观察到改变,端粒酶的活性下降,细胞凋亡率比值最大,并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凋亡增加。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视网膜母细胞瘤 端粒酶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C33a细胞和Hela细胞转录因子RUNX2对促凋亡基因B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C33a细胞和Hela细胞均分为对照和过表达RUNX2,构建RUNX2质粒并转染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RUNX2和Bim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相比,宫颈癌C33a细胞过表达RUNX2mRNA上升了41.2%(P<0.05),而BimmRNA下降了31.83%(P<0.05);宫颈癌Hela细胞过表达RUNX2mRNA较对照上升了61.72%(P<0.05),BimmRNA下降了40.01%(P<0.05),说明成功过表达RUNX2基因,过表达的RUNX2抑制了Bim的mRNA表达。结论宫颈癌细胞中RUNX2能够抑制Bim的表达,可能藉此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进展。

  • 标签: RUNX2 宫颈癌 Bim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过程中,观察对比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的诱导缓解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科首诊并初治的49例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的完全缓解率及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双诱导方案与双诱导+蒽环类抗生素对比,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方案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方案相比,两者的完全缓解率无差异,但前者无蒽环类抗生素相关副作用及并发症,患者临床依从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亚砷酸 柔红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两种方法,即直接测序法与扩增突变阻滞系统(ARMS)法,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进行对比。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病理科通过病理标本活检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127例,采用ARMS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该人群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综合两种方法,最终确定有突变的患者为64例,ARMS法检出60例,敏感性为93.75%,测序法检出33例,敏感性为51.56%。ARMS法的检测突变率为47.2%,而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率为26.0%.通过两种方法四格表的,得出两种方法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MS法的突变检出率要明显高于测序法(P<0.05),可见ARMS法是更适合临床应用的方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 基因突变 测序法 扩增突变阻滞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低危患儿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临床相关资料,探讨影响低危儿童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儿科就诊,归为B细胞型ALL低危患儿,采用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主导的多中心(SHAQ)协作研究方案即SCMC-ALL-2005方案治疗。收集、整理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别。全部数据经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前复发与对照临床资料比较发病时的一般情况,融合基因及染色体,无明显差异(P均>0.05)。2.治疗情况方面(1)庇护所预防期复发治疗天数明显延长(P=0.047);(2)感染次数巩固治疗期复发明显增多(P=0.049),但抗感染治疗天数,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无明显差异(P均>0.05)。3.腰穿次数及血制品输注腰椎穿刺数,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数,两无明显差异(P均>0.05)。4.化疗药物的使用从诱导缓解期至庇护所预防期化疗强度比较,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的化疗强度,复发明显低于对照(P均<0.05)。结论感染是导致治疗早期化疗剂量减少及化疗延迟的主要原因;治疗早期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的化疗强度不足是导致复发的根源。采取个体化化疗方案及适当的护理,减少感染,按计划完成化疗,对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低危组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2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化的分析,总结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化特点。方法对32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免疫化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食管小细胞癌分为单纯小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两种类型,镜下多为单纯小细胞型。免疫化示肿瘤细胞表达NSE(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Syn(突触素)、CgA(嗜铬蛋白A),阳性表达率NSE为91.3%,Syn为94.3%,CgA为80.1%。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化特点,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及免疫化检查。

  • 标签: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AB)侵袭烫伤家兔致淋巴细胞蛋白质的变化。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烫伤、AB侵袭2h、AB侵袭6h,每组6只。对照家兔37°C模拟烫伤,其余3家兔均造成背部30%TBSAⅢ度烫伤,AB侵袭2h、6h组分别于伤后18、22h经耳缘静脉注射2ml对数生长期AB悬液。4家兔致伤后24h取颈动脉血分离获取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结果4家兔淋巴细胞平均蛋白质点数为960个,与对照相比,其余3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17个,鉴定10种蛋白质点,包括9种蛋白质,表达下调或明显上调。结论家兔烫伤后或烫伤后感染AB后淋巴细胞蛋白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伤后免疫抑制和脓毒症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烫伤 鲍曼不动杆菌 淋巴细胞 蛋白质组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著名的免疫学杂志《自然免疫》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关于转录因子Sox2在固有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篇论文:Sox2在中性粒细胞中能够充当胞内DNA传感器的作用,当Sox2结合了细菌DNA后,Sox2会通过激酶TAK1和转接蛋白TAB2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开始转录翻译一系列的促炎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免疫化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活检样本中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免疫化Envi-sion二步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检验所收集的以明确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活检标本320例进行检测,分析p63、TTF-1、CK5/6及NapsinA等蛋白的在鳞癌和腺癌患者上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鳞癌患者的P63及CK5/6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腺癌(P<0.05)。腺癌患者的TTF-1及Napsi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鳞癌(P<0.05)。结论使用免疫化技术对肺癌活检标本检测,对p63、TTF-1、CK5/6及NapsinA等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能够提高对肺腺癌与肺鳞癌鉴别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 标签: 肺癌活检标本 免疫组化检测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丹参作用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体系,提高其分辨率和重复性。方法丹参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提取全蛋白,按标准条件对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对各个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终选择的裂解液配方是1%TBP,4%CHAPS,0.2%Bio-Lyte,40mmol/LTris,8mol/L尿素,2mol/L硫脲;使用pH4~7的IPG胶条,电泳参数根据Bio-Rad公司的预设方案进行调整;改良硝酸银法进行蛋白质斑点染色。从而获得了满意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结论成功建立了丹参作用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体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重复性,为进一步较为系统、全面、准确的评价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提供方法学基础。

  • 标签: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丹参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期
  • 机构:由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生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有多组学实验及数据分析系列小型研习会将在2015月1月15日-16举办首场“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习会。本次学习内容由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主讲,内容分为两块:1)蛋白质组学:常用实验方法介绍、样本处理注意事项、数据分析方法;2)代谢组学:实验设计及样本处理、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本次研习会适合需要用到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进行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将帮助与会人员了解当前蛋白质组学和代谢学组的研究方法,开拓实验设计的思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PC-3和CK-19联合免疫化检测对肝细胞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7月—2018年8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收治的100例肝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实施GPC-3和CK-19联合免疫化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在实施GPC-3免疫化检测处理后,患者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肝癌伴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4.8%、17.4%、10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PC-3和CK-19联合免疫化检测对肝细胞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 细胞角蛋白-19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这个过程在肿瘤发生中至关重要。ETS-1是原癌基因ETS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ETS-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TS-1所参与调控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ETS-1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本综述将全面的总结ETS-1在肿瘤血管成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展望ETS-1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转录因子ETS-1 肿瘤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快速鉴定本院血液病患者感染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血液病患者血液样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血琼脂培养基及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对其进行总基因DNA提取,并在真菌ITS保守区设计引物,对血液样本中的真菌DNA测序,建立真菌感染DNA测序检测方法。结论初步建立了本院血液真菌感染标本DNA测序检测方法,并可对个性化用药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PERV是一种整合到猪基因中的逆转录病毒,在异种移植、生物人工肝等技术中可能感染人。PERV存在于猪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并可体外感染人源细胞细胞系,其复制、表达及对受体细胞的感染能力均与其分子结构相关,本文就PERV的分子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PERV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