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11b、CD45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天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天。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11b和CD45阴性,CD90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3期
  • 机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说,美国一个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一种价格便宜的癌细胞分离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次性的芯片,可以利用声音把癌细胞从循环的血液中分离出来。使用这种方法,医生在未来可能会更加轻松的对癌症进行诊断、对病情进行预判并对癌症病人进行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观察小阴唇粘连分离辅以抗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9列小阴唇炎性粘连的患儿进行小阴唇平行手法分离或探针钝性分离并以雌激素软膏,红霉素软膏以11比例混合外涂创面,15000高锰酸钾坐浴。结果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该方法治疗幼女小阴唇炎性粘连的方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安全性高,适合基础使用。

  • 标签: 幼女 小阴唇 炎性粘连 平行分离法 术后抗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方法细菌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2012年版进行并判断结果。结果5231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1236株,占23.6%(1236/5231),革兰阴性菌2147株,占41.0%(2147/5231)。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分离菌株的第一位。葡萄球菌属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检出率分别为11.6%和39.5%,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VISA)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菌株。屎肠球菌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位居第1位(占32.1%),肺炎克雷伯菌位居第2位(占17.3%)。厄他培南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是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在97%以上,呈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是3.7%和8.3%低于亚胺培南耐药率30.8%,对呋喃妥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的耐药率100%,并呈现广泛耐药株。结论微生物检验为临床提供可靠用药依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 标签: 耐药性 细菌 细菌耐药性监测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ICU病房真菌感染现状,调查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经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将酵母样真菌转种到法国科玛嘉生产的显色培养基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真菌336株,其中首位为白色念珠菌占77.6%,检出真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以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药敏结果显示多数真菌对于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较敏感。结论ICU是医院细菌耐药菌的重灾区,并导致真菌感染等多重感染,真菌在临床上呈上升趋势且产生了耐药株,应重视用药前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

  • 标签: 真菌 耐药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将其进行平均分组,一组为研究组患者,一组为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在采血、检验上采用的是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真空玻璃采血试管,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检测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两组患者血液检测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CRE、UA、CO2CP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准确率高,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液分离胶 采血试管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6份血液样本,在采集与保存中均使用了分离胶采血管,按照不同的存放时间,统计存放于分离胶采血管样本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106例血液样本使用分离胶采血管,在当天、存放24h和48h后,生化检测结果的差异不显著,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样本的采集与保存中,找寻合适存放工具极为重要,分离胶采血管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保持血液样本的质量,保障了生化检验的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分离胶采血管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摘取新生24hSD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0.25%胰酶和0.1%Ⅳ型胶原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中。将培养3d的DRGn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应用β-tubulinⅢ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可达到(92±6)%。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稳定、高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动物实验 细胞培养 纯化
  • 简介:摘要对科室2015.4~2015.7母婴分离的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母婴分离产妇乳房肿胀的原因,并从中找到真因,针对真因制定实施对策,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措施,观察母婴分离产妇乳房肿胀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母婴分离产妇乳房肿胀发生率为46.3%,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乳房肿胀发生率下降到平均22.1%。通过我们的活动降低了母婴分离产妇乳涨发生率,减轻了产妇的痛苦,提高了满意度,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母婴分离 乳房肿胀 品管圈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全自动血液分离机(G4)制备的洗涤红细胞(MAP)的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用G4制备洗涤红细胞(MAP),并从原料血的制备与选择、接驳点的位置、上机的操作方法、洗涤次数、乳糜血的制备等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洗涤红细胞(MAP)的质量进行探讨。结果保持冷链制备优质的原料血,选用保存期﹤14d的库存血,选择合适的接驳点,正确掌握上机操作手法,选择合适的洗涤次数,提高乳糜血液的洗涤质量,洗涤红细胞(MAP)质量得到提高。结论以上方法是提高G4制备洗涤红细胞(MAP)的关键控制环节。

  • 标签: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G4 洗涤红细胞(MAP) 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人区心电轴、房室分离等在室性心动过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室速患者78例。通过分析所有患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其无人区心电轴、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等指标的发生率、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上述内容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结果经分析,59例患者为MI,19例患者为UAP。对所有患者单形性室速累积记录了98阵。其中接受冠脉造影术的患者有37例。室速总计有98阵,位于无人区的室速QRS波额面平均心电轴位有34阵。无人区心电轴主要存在于心动过速频率范围为150~197次/min,房室分离多存在于心动过速频率范围为140~170次/min。心室获夺与室性融合波均出现于8阵室速,且一起出现在频率为140~265次/min中。结论将无人区心电轴、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以及心室获夺等应用在冠心病室速鉴别诊断中,能够更好的明确疾病,便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无人区心电轴 房室分离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近几年随着CT、MRI技术的进展,在临床上的逐渐普及,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依据。结论(1)超声检查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但不能进行准确定位,也难识别小肌瘤,作为子宫肌瘤的筛查方法,应为首选检查方法。(2)CT检查除钙化外,缺乏特征性表现。一般不用于子宫肌瘤的检查。(3)MRI能检出小至5mm的子宫肌瘤,易于分辨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的子宫肌瘤。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的最敏感方法

  • 标签: 子宫肌瘤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干眼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后干眼症综合护理干预)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泪液分泌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泪液分泌量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泪液分泌量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泪液分泌量。

  • 标签: 干眼症 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药物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腹泻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三组,30例A组患儿采取口服药物的治疗方法,B组患儿采取输液治疗的方法,C组患儿采用口服药物联合输液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对比分析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100%,组间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小儿腹泻时,采用口服药物与输液联合治疗的方式疗效显著,更有助于患儿停止腹泻,快速恢复健康。

  • 标签: 小儿腹泻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输液
  • 简介:摘要感冒的预防、平时预防、病因的预防措施、环境因素的预防措施、生活起居饮食的预防措施、精神因素的预防措施、三个平时的方法、春夏秋冬的简单预防方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寻求一种能够降低破伤风抗毒素阳性反应的方法方法改进了TAT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结果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有效降低了TAT的假阳性率。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 标签: 破伤风抗毒素 皮试 脱敏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手术复位治疗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达到了94%的总有效率,灌肠治疗组共计达到了7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肠套叠症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不仅能够将治疗时间缩短,同时还可以使患儿的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改善,采用手术复位术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具有较小的差异。

  • 标签: 手术治疗 肠套叠 肠切除
  • 简介:摘要现代生活中,胃肠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且其具有多发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故本文分析了胃肠疾病的各类诱发因素,并对现阶段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疾病 诱发因素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给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也提供了多种选择,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血供、减少临床症状、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帮助患者提高了生活和生存质量,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冠心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具体论述中,首先从冠心病常见的几种治方法入手去分析,其次对影响选择冠心病治疗方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冠心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进行了总结。

  • 标签: 冠心病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