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足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性平足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性平足,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性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骨斑点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为千万分之一左右[1],无性别差异,多是在相关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国内对骨斑点病例报道主要是应用X射线检查进行影像学诊断。随着CT和MRI的广泛普及应用,笔者认为根据病情选择CT和MRI检查,藉此提高骨斑点的影像诊断水平。

  • 标签: 骨斑点症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的发生。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手术中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Pediclescrewnavigationaltemplate,PSNT)辅助椎弓根螺钉(Pediclescrew,PS)植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12例上颈椎畸形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上颈椎CT平扫数据获得个体化PSNT,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PSNT辅助PS的植入。术后观察患者CT平扫图像中PS与椎弓根和骨皮质的位置关系,并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12例患者共放置34枚PS34枚,其中20枚置入C2、8枚置入C3、2枚置入C4、2枚置入C5。PS位置Ⅰ级31枚(91.2%)、Ⅱ级2枚(5.9%)、Ⅲ级1枚(2.9%)、Ⅳ级0枚。优良率为97.1%。结论在上颈椎手术中,PSNT为一有效可靠的导航方法,且能够显著降低术中电离辐射的暴露时间。值得在上颈椎手术中开展应用。

  • 标签: 上颈椎畸形 导航模板 3D打印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腰椎间盘突出(LumbarDiscHerniation,LDH)病人301例,采用三种方法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组(A组)97例,椎间盘镜术(MED)组(B组)103例,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O3)组(C组)101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7例,优78例,良15例,差4例,优良率95.8%;椎间盘镜术103例,优86例,良12例,差5例,优良率95.1%;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101例,优86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95.0%;三组疗效于治疗后优良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APLD、MED和O3都是治疗LDH的较好方法,但是通过本组病例比较笔者还是认为应严格把握各自微创适应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 三氧
  • 简介: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视。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失血特点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临床病例对照实验(C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种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78,95%CI[-322.64,-110.91],P〈0.001);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8.51,95%CI[-651.13,-245.88],P〈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08,95%CI[34.94,253.22],P=0.01);髓内与髓外固定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41,95%CI[-190.74,-66.08],P〈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6,95%CI[-88.68,144.81],P=0.64)。结论据本系统评价结果: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其隐性失血量均多于显性失血量;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均具有巨大的隐性失血量,但二者相比,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多于髓外固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总失血量基本一致,对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术后并发、促进术后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