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接诊且行心脏介入治疗的918例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纳入459例,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459例,提供预见性护理),评价组间VVR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13.51%),观察组VVR发生率(4.14%)更低,P<0.05。结论:对心脏介入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减少VVR,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介入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PCI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将预见性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对于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作用。方法 在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PCI患者中选入120例为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对照组(60例,开展常规护理支持)和观察组(60例,开展预见性护理支持)。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生活质量,干预前两组评分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PCI手术 迷走神经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心血管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患者中,给予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6月期间接受心血管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 20例患者为对象,对患者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综合护理,对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接受护理后的 SF-36分值明显高于护理前,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针对心血管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可行较强。

  • 标签: 血管迷走反射 心血管介入术 综合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进行局部麻醉斜视手术时运用眼球筋膜囊下麻醉的方法对眼心反射有无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排列表法将本院收治并筛选的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斜视手术患者(n=40),分为局麻组(局部麻醉,n=20)与联合组(筋膜囊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n=20),观察两组患者术时牵拉眼肌心电图情况,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心电图情况均优于局麻组(P<0.05)。局麻组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 眼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不仅可减少患者手术时心电图发生异常,还可以降低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应在临床大量推广。                                                                                            

  • 标签: 眼心反射 斜视手术 局部麻醉 眼球筋膜囊下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进行局部麻醉斜视手术时运用眼球筋膜囊下麻醉的方法对眼心反射有无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排列表法将本院收治并筛选的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斜视手术患者(n=40),分为局麻组(局部麻醉,n=20)与联合组(筋膜囊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n=20),观察两组患者术时牵拉眼肌心电图情况,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心电图情况均优于局麻组(P<0.05)。局麻组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 眼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不仅可减少患者手术时心电图发生异常,还可以降低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应在临床大量推广。                                                                                            

  • 标签: 眼心反射 斜视手术 局部麻醉 眼球筋膜囊下麻醉
  • 简介:摘要:本文综合探讨了骨科护理中疼痛评估工具的应用现状及其效果,并基于评估结果对疼痛管理策略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发现,多维度疼痛评估工具如McGill疼痛问卷(MPQ)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疼痛体验。实证研究表明,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结合多模式镇痛和非药物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并提升满意度。研究强调了医护人员专业培训的重要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在优化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最终,基于评估结果的疼痛管理策略优化有望为骨科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疼痛控制,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护理 疼痛评估 工具应用 效果评价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西医结合康复反射疗法应用于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康复科收治的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中抽取共计80例纳入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反射疗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平均导尿管留置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和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后,残余尿量和平均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更低、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反射疗法治疗的效果十分突出,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行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尿潴留 中西医结合 康复反射疗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普遍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有效的认知评估工具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评估至关重要,对于疾病治疗及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成套神经心理评估工具进行综述。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测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药物阵痛按摩工具包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产待康一体化产房进入产程实行导乐一对一陪伴分娩的产妇与在普通病房产房分娩的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给予非药物阵痛按摩工具包,对照组未行按摩工具包。对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舒适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效果、舒适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药物阵痛按摩工具包操作简单、舒适,能有效缓解分娩过程中腰骶部疼痛,改善产妇分娩时的舒适度,简单、便利、经济,增加产妇分娩满意度高,值得提倡。

  • 标签: 非药物阵痛按摩工具包按摩 分娩痛 产妇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标本不同放置条件对尿常规检验中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选取80例于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过敏鼻炎鼻息肉复发与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方法 选取本院 90例过敏鼻炎鼻息肉患者开展研究,标本纳入时间为 2018年 01月 -2019年 12月,随机分为两组,各 45例。参照组为行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观察组为过敏鼻炎鼻息肉患者,分为复发组( 15例)和未复发组( 30例)。结果 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参照组,且在观察组中,未复发患者的 IL-6、 IL-8低于复发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过敏鼻炎鼻息肉患者来说,其炎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其产生和鼻息肉复发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强化对局部炎性反应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过敏性鼻炎鼻息肉 复发 炎性因子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搏动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耳鸣。搏动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搏动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搏动耳鸣和动脉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搏动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搏动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乙状窦病变 搏动性耳鸣 耳鸣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