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历史回顾、现实意义和展望将来三个方面来论述饮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习俗上所称的山茶科山茶属的,在唐代被作为主要的饮而得到飞速发展,民间经常使用非山茶科的则被称为“别样”。研究、开发和别样,对弘扬中华文化,支援西部大开发和发展三农经济以及防治慢性疾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除了对饮的定义和分类作了阐述外,还提出了今后的展望,并建议有关方面在做健康产业规划时,在顶层设计中应考虑将饮的研究和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 标签: 茶饮 别样茶 健康 慢性疾患
  • 简介:目的:研究肾(Clerodendranthusspicatus)地上部位的水溶性成分。方法: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SephadexLH-20柱层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caffeicacid,1)、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2)、迷迭香酸甲酯(methylrosmarinate,3)、紫草酸单甲酯(methyllithospermate,4)、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lithospermate,5)、特草酸乙单甲酯(methyllithospermateB,6)、紫草酸乙二甲酯(dimethyllithospermateB,7)。结论:化合物3—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标签: 肾茶 多酚类化合物 缩酸
  • 简介:目的:对苦(Camelliaassamicavat.kuchaChangetWang)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取,聚酰胺、SephadexLH-20、ODS柱和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嘌呤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theacfine(1),caffeine(2),theobromine(3);7个为茶多酚类,分别为(+)-catechin(4),(-)-epigallocatechin(5),(-)-gallocatechin(6),(-)-epigaUocatechin3-O—gallate(7),(-)-gallocatechin3-O—gallate(8),1,2,6-tri—O—galloyl-β—D—glucose(9),gallicacid(10)。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 标签: 苦茶 化学成分 嘌呤生物碱类 茶多酚类
  • 简介:RubussuavissimusS.Lee是广西民间长期使用的、糖、药三位一体的甜味植物,具有茶文化特征.民间饮用经验证明,甜有清热解毒、生津、润肺、止咳、利咽的功效.甜含有黄酮类、二萜及其苷类、多酚类、鞣质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甜茶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防龋齿、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且安全无毒.笔者还对甜的应用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甜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甜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从生物演化、传统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等角度来探索饮(特别是别样)对防治慢性疾患的理论依据.氧化应激是导致人类衰老、产生慢性疾患的主要因素,而饮中普遍含有较高的多酚化合物则可抵抗或减轻这种氧化应激反应.这已在、水果或蔬菜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在实践中,某种特定饮往往会对某种或某几种慢性疾患产生较好的预防甚至治疗的作用,而对某些其他疾患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反作用.今后的研究应探索这方面存在的规律性.

  • 标签: 茶饮 别样茶 慢性疾患 氧化应激 理论依据
  • 简介:目的:建立马黛中绿原酸水提取优化工艺。方法:以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法测定马黛茶水提样品中绿原酸含量,通过浸提时间、浸提水温、茶水比3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马黛的最优水提取工艺:浸提温度75℃;料液比1∶〖KG-*2/3〗35;浸提时间15min。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马黛中绿原酸平均质量分数为(499±136)mg·g-1。结论:水提马黛绿原酸的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马黛原料中绿原酸的含量检测,有利于马黛的科学泡茶并提高其营养价值。

  • 标签: 马黛茶 水提工艺 绿原酸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 定量分析
  • 简介:桑寄生为我国传统保健饮,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本文对我国别样中桑寄生的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桑寄生在我国两广地区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能补肝肾,强筋骨,降压抗癌。现代研究表明,桑寄生含有黄酮类、萜类衍生物、挥发性成分、凝集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利尿,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现代研究不够深入,以及寄主植物多样,没有规范,可能会对桑寄生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应用造成影响。

  • 标签: 别样茶 桑寄生茶 应用历史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 简介:目的:优选艾β-环糊精包合方法及其工艺。方法:以包合物中左旋龙脑载药量与收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及超声法包合艾的工艺参数,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磨法最优,其最佳工艺参数为艾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1∶4,研磨时间45min,加4倍量水,重复3次试验,包合物中左旋龙脑平均载药量达16.49%,平均收得率达89.22%,综合评分是31.04。结论:研磨法制备的艾包合物得到的平均载药量、收得率及综合评分均比其他两种方法高,且工艺简单、合理可行,可以作为提高艾的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故优选研磨法。

  • 标签: 艾粉 Β-环糊精 包合物 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
  • 简介:实验用香烟熏吸造成小鼠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炎),在相同的条件下用人胚进行防治。结果表明,人胚能减少小鼠炎症累及支气管数和减轻支气管粘膜炎症程度。

  • 标签: 人胚粉 香烟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小鼠scD-半乳糖40mg/kg·d×40d或在臭氧(0.53±0.12mg/m~3)环境中动式染毒8h/d×15d造成亚急性衰老模型。与此同时ig水解珍珠溶液50、100或200mg/kg·d。结果表明,与D-半乳糖组相比,水解珍珠100、200mg/kg可显著提高全血GSH-Px的活性,200mg/kg可显著降低血清MDA的含量,100、200mg/kg可以显著降低心脏脂褐素的含量。3个剂量均可显著降低脑脂褐素的含量。与臭氧组相比,珍珠3个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全血GSH-Px的活性,100、200mg/kg可显著降低血清MDA的含量,100mg/kg组能显著降低肝脂褐素含量,心脑脂褐素含量的变化不显著。

  • 标签: 水解珍珠粉 D-半乳糖 臭氧 衰老模型小鼠 抗氧化作用 脂揭素
  • 简介:目的:探究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抗衰老作用,量化并比较两者活性及作用差异,为应用雨生红球藻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ABTS、DPPH及羟自由基清除率及IC50值为指标,评价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2月龄SD大鼠作为青年正常对照,12月龄SD大鼠作为中老年模型对照,灌胃给予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90mg/kg),7周后测定大鼠血清及脑组织抗氧化指标、皮肤相关指标、血脂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结果: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对ABTS、DPPH及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在总计88.9%的浓度检测点,破壁雨生红球藻的体外自由基清除率高于未破壁雨生红球藻,破壁雨生红球藻的体外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更低。体内抗氧化指标显示,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均能升高中老年大鼠血清T-OAC水平、GSH-Px及CAT活力,而破壁雨生红球藻还能降低血清及脑组织MDA含量,升高血清GSH、脑组织GSH水平及SOD活力;皮肤相关指标显示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均能降低皮肤组织Tyr活性,而破壁雨生红球藻还能升高Hyp水平;血脂水平指标显示破壁雨生红球藻能降低血清TG含量;肝功能指标显示未破壁雨生红球藻能降低血清AST活性。结论:破壁、未破壁雨生红球藻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抗衰老作用;破壁雨生红球藻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效,未破壁雨生红球藻具有潜在的肝保护作用;破壁雨生红球藻较未破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抗衰老作用更显著、全面,结合市场价格在两者中显示出更优的性价比,为应用雨生红球藻提供了选择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 标签: 破壁雨生红球藻粉 未破壁雨生红球藻粉 抗氧化 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