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电热针联合止痛药治疗癌性躯体疼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癌性躯体疼痛气滞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止痛药,治疗组在口服西药止痛药的基础上,予电热针针刺气海、血海、太溪穴治疗。观察2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卡氏评分(KPS评分)、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KPS评分疗效、气滞血瘀证证候疗效。结果疼痛评分、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KPS评分治疗后2组较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KPS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气滞血瘀证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针联合止痛药治疗癌性躯体疼痛气滞血瘀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电热针 癌性躯体疼痛 气滞血瘀证
  • 简介:目的研究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116例,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组(电砭石疗法)和对照组(针灸组)每组各58例,2组取穴及康复方案均相同,通过美国加州大学(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对比分析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电砭石疗法与针灸疗法在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比较,UCLA评分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及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力之间的评分在随访3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种疗法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电砭石疗法在镇痛、改善肌力、恢复功能及总体评价上要优于针灸疗法。

  • 标签: 电砭石 温熨 肩凝症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医微创技术则是这项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理解,‘微创’是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从广义理解,‘微创’是用最低的社会负担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中医微创技术的螺旋式辨证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标签: 微创技术 中医 文化遗产 社会负担 中华民族 生理干扰
  • 简介:本文清晰地界定了中医微创手术,系统地介绍了该手术的适应症状、操作方法和规范,以及注意事项。对於读者全面了解当代中医在各方面的发展有启迪作用;对一些具有适应症状的患者正确了解病症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当代中医 微创技术 微创手术 治疗方法 症状
  • 简介:随着灾难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各种灾难和疾病的严重威胁和挑战,学习急救技术,提高急救现场的自救互救能力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而作为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的教学基地,应如何利用其优势,结合临床实践,对实习期医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急救技术培训,我们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 标签: 教学基地 急救技术 基地优势 灾难医学
  • 简介:中药为多组分复杂体系,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依赖于所含的多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目前,中药的质控方法大多以一、两个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作为定量、定性指标,远远不能整体反映药品的内在质量,并且忽略了中药材诸多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与中医药发挥临床疗效的整体观不相符合。因此,在现有研究水平上,建立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和控制中药内在质量的质控方法,体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中医药特色,

  • 标签: 中药指纹图谱 鉴别技术 中医药特色 化学成分 内在质量 指标性成分
  • 简介:《医学美容技术》是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学科发展迅速。笔者根据近5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新技术,改良实践教学等教改措施。

  • 标签: 《医学美容技术》 教学方法 医学美容专业 教学模式
  • 简介:有关资料显示,提取仍是国内中药制药工业现代化的瓶颈。在传统的提取方法中,普遍存在有效成分提取率低、杂质清除率不高、生产周期过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等缺点。因此改进提取工艺、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对中药的发展尤为重要。着重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微波萃取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 标签: 中药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酶工程技术 微波萃取
  • 简介:技术与人有着须臾不分的关系。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在探求“现代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极富人文特征的中国古代技术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 标签: 古代技术 人文特征 现代性
  • 简介:以前的中药学研究是以化学模式为主,如通过各种各样的分离提纯技术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中药学研究已逐渐向化学-生物学结合的模式转变,以期在分子水平上诠释传统中药理论及作用机制.因此,我校设立了课程,使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这一新兴学科有一大致的了解.

  • 标签: 生物技术 多媒体技术 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