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84例急性闭角青光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4例急性闭角青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结果及时准确的救治和护理可使眼压较快降至适于手术值,84例均得到及时的手术,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闭角青光手术患者提供精心、细致、全面的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致盲率。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护理Nursing of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青光视功能恢复作用的疗效。方法:将纳入原发性闭角青光患者43例64,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31)和治疗组23例(33),其中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后服用ATP、维生素B1及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使用上述西药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治疗后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每周的视力、眼压、滤泡变化,1个月的视力、眼压、视野、眼底、滤泡。结果:两纽治疗后视力以及视野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眼压以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青光视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 视力 视野 微循环 视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了解历代医家有关原发性青光的治疗经验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青光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青光文献登记表,逐项进行记录,进行调查表调查,最后对证候类型、中医治法、方药、护理方法等进行频数和排序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主要由风、火、痰、郁、虚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而致。其证以肝火上炎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虚火旺证、肝经风热证最为常见。其中急性闭角青光以肝经风热证、肝火上炎证居多;慢性闭角青光以肝郁气滞证、阴虚阳亢证、肝经风热证居多;原发性开角青光以肝肾阴虚证、肝经风热证居多。治疗青光最常用药有:茯苓、生地、当归、车前子、决明子、甘草、川芎、菊花等。结论:通过对原发性青光的文献整理研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了原发性青光的发病机理、病机特点、演变规律、辨证要点、主要证及常用药物等,为规范原发性青光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原发性青光眼 病因 发病机理 证候 治法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模式。方法将本科室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青光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实施传统的整体护理,实验组55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遵医行为、健康教育知晓率均有所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青光眼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50)急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12个月。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9(1800%),>02者41(8200%)。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者48(9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为48(96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联合针刺对青光视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青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联合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病患,中药组单纯采用中药汤剂对组内患者进行治疗,中药联合针刺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对患者使用眼压控制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中药联合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视力与视野照比治疗前有了很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视力与视野改善情况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刺对青光患者视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 标签: 针刺 青光眼 视力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