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气压疗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间歇气压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间歇气压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气压治疗仪间歇气压治疗,并连续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患肢上臂和前臂周径测量。结果间歇气压治疗组肢体周长平均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气压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肢水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可靠。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水肿 间歇气压疗法
  • 简介:适用于各种气滞型水肿。如肝源性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变等),其特点是首先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伴有腹水;如经期前紧张综合徵,其特点是月经前7—14天出现脸睑、踝部、手部轻微水肿,伴有乳房胀痛及盆腔沉重感,月经后排尿量增加.水肿消退:如特发性水肿,多见於妇女,水肿常出现於身体下垂部位。

  • 标签: 肝源性水肿 临床应用 治疗 盆腔沉重感 特发性水肿 慢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喜疗妥治疗颅骨修补术后面部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面部水肿的病人,比较喜疗妥治疗(面部涂喜疗妥)和常规治疗(床头抬高15~30°,且给予头部术区伤口红外线照射20min,2次/d)的效果。结果喜疗妥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常规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喜疗妥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喜疗妥组治愈时间(29±14)d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48±26天)(P<005)。结论喜疗妥治疗颅骨修补术后面部水肿的有效率高,且疗程短,且操作简便,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喜疗妥 颅骨修补 面部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合并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记录资料。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后发生肺水肿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16例恢复良好,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原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要严格注意输液速度及入液量,一旦发生肺水肿要积极抢救,加强护理操作规范,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心源性肺水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区手术后切口淋巴瘘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3例腹股沟区手术术后发生5例切口淋巴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淋巴瘘发生率176%(5/283)5例患者经治疗均治愈,两例经压迫换药20日左右切口缝合治愈出院,3例经康派特医用胶封堵后约2~3日后切口缝合治愈出院。结论对腹股沟区不恰当的广泛解剖及不规范的淋巴结切除与术后腹股沟切口淋巴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中仔细操作、避免广泛剥离、避免切除肿大淋巴结或切除淋巴结仔细结扎是预防腹股沟切口淋巴瘘的有效措施。淋巴瘘发生后予以医用胶封堵是有效的补救措施。

  • 标签: 腹股沟区手术 切口淋巴瘘 医用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何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明确扁桃体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13例扁桃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失访,7例死亡,5例生存,其中3例生存期超过5年,2例已生存3年。结论扁桃体恶性淋巴瘤早期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生存率较低,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混合瘤和19例腺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16例混合瘤患者,均为单侧单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25HU;7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平均16HU。19例腺淋巴瘤患者,1例双侧多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38HU,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30HU。结论在腮腺发病率前两位的良性肿瘤的诊断中,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等方面提供鉴别诊断信息,结合病史和各自的流行病学特点,在术前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就小儿口腔颌面部浅表淋巴结肿大360例病因分析及诊断体会进行探讨。方法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360例浅表淋巴肿大患儿,男232例,女128例,男女之比约为21;病程05月~3岁。做特异性细菌学、免疫学或病毒学检查;做淋巴结病理学检查诊断;取淋巴结组织做病理活检;对淋巴结相应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随访时间达到1个月以上。结果本组36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儿的发病原因7例(20%)诊断不明;143例(396%)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210例(584%)由于局部疾病引起。最后诊断的疾病有病因不明的少见病,以及免疫性疾病、传染病、肿瘤、炎症。这充分说明导致小儿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因素较多,很难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有效地诊断。结论为了避免出现延误诊治的情况,对于暂时还不能确诊患病原因的患儿,应该对其肿大淋巴结的变化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若有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好、高度怀疑患有血液病、肿瘤的患者,应该尽可能地动员做活检,不可延长治疗时间。

  • 标签: 淋巴结肿大 病因 诊断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