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傣医药与藏、蒙、维医药共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做好傣医药档案的收集整理及保管利用,对傣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人们对傣族医药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傣医药档案的状况十分堪忧。故本文针对傣医药档案的内涵及价值、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的具体方法,以期提高对傣医药档案的全员档案素质,使其科学保存并发挥更大的价值。

  • 标签: 傣医药 医药档案 民族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与药物利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对比实际中药注射剂用药情况与说明书,评价中药注射剂临床药物利用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45例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使用率为37.5%;其中19例存在不同类型的超说明书用药,占42.22%;理血剂类型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中药注射剂应用较为广泛,但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也较高,临床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超说明书 用药评价 药物利用
  • 简介:目的观察桑瓜饮对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筛选出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B组(模型组)、C组(阳性药物组)、D组(桑瓜饮水煎剂组)、E组(水液部位组)、F组(乙酸乙酯部位组)、G组(正丁醇部位组)、H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组)、I组(乙酸乙酯部位+水液部位组)、J组(正丁醇部位+水液部位组),正常组记为A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给药42d。末次给药后,检测并比较桑瓜饮水煎剂及其各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造模后给药前,与A组相比,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显著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各给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42d后,与B组相比,C、D、E、J组的FBG显著降低(P〈0.05或P〈0.01),FBG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6.75%、17.48%、24.10%、66.90%;与C组相比,除J组外,其余给药组FBG均与C组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脂检测指标方面,与B组相比,C、G、H、J组均有降低甘油三酯(TG)的作用(P〈0.05或P〈0.01),TG含量分别下降88.10%、49.06%、51.92%、88.10%;C、D、H、J组有降低总胆固醇(TC)的作用(P〈0.05或P〈0.01),其含量分别下降17.90%、12.22%、12.64%、17.44%;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分别是D组和J组(P〈0.05),HDL-C含量分别升高30.15%和37.10%;桑瓜饮各给药部位均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作用(P〈0.05或P〈0.01);与C组比较,J组TC、TG、LDL-C均与之无显著性差异,但其HDL-C含量比C组升高13.33%。结论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均有调节作用,其有效部位可能主要是正丁醇部位+水液部位。

  • 标签: 2型糖尿病 桑瓜饮 降血糖 有效部位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药鉴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光谱测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给中药鉴定带来极大的便捷与准确,将中药的品质推向更高层次。

  • 标签: 中药鉴定 近红外光谱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类致谢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类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PCR方法 毒性基因 内参照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围术期输血患者免疫功能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围术期进行输血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输去白细胞红细胞血300~450ml,治疗组在输血的过程给予益气活血法治疗。采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术后)的外周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56+、CD8+、CD4+/CD8+计数以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CD3+、CD4+、CD56+、CD8+、(低还是高?)CD4+/CD8+均有明显升高,治疗组术后3d的CD3+、CD4+、CD56+、CD8+、(低还是高?)CD4+/CD8+略高于对照组,7d、15d的CD3+、CD4+、CD56+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输血对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通过益气活血法可减轻免疫抑制的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益气活血法 围术期输血 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 抑制
  • 简介: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单体的抗氧化作用,探讨菝葜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反应体系、FRAP法分别测定菝葜有效部位群及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槲皮素、芦丁、白藜芦醇、黄杞苷等6个单体成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建立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模型,孵育后检测药物对红细胞溶血抑制率和红细胞悬液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成分均表现出抗氧化能力。在DPPH实验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和花旗松素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其他药物,IC_(50)分别为13.05mg/L、11.83mg/L,略弱于维生素C(VitC)(IC_(50)为6.93mg/L);在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弱于VitC;在FRAP法中,槲皮素还原Fe^3+的能力最强(FRAP值(183.78±8.01)mmol/g),优于VitC(FRAP值(85.69±4.98)mmol/g),其次为花旗松素(FRAP值(56.73±6.25)mmol/g);在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菝葜有效部位群、花旗松素、槲皮素及白藜芦醇对红细胞的溶血抑制率明显升高、红细胞悬液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及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并对红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菝葜抗炎效应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

  • 标签: 菝葜 羟自由基 DPPH FRAP 抗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有效性研究确定一种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确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西药盆腔灌注;中药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积分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3疗程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3疗程盆腔体征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盆炎消+盆腔灌注是一种高效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 标签: 盆炎消 盆腔灌注 湿热瘀结型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