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作者简介刘鹰(1962-),汉族,籍贯(湖北省武汉市),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外科。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小面积皮肤撕脱伤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总结了近5年来收治的128例肢体小面积皮肤撕脱伤,采用撕脱皮肤完全削薄及撕脱皮肤半削薄修剪原位回植的方法修复创面30例,直接原位缝合98例。结果98例直接原位缝合者中,部分皮瓣感染坏死15例。17例半削薄修剪法原位回植者中全部无感染。13例全部无血运皮瓣全部修剪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者中,1例为良。17例部分无血运皮瓣半削薄修剪和13例全部无血运皮瓣全部修剪皮瓣的病例,随访6个月~25年,1例有面积为15cm2的疤痕,其余病例皮肤创面愈合呈线型疤痕,皮肤弹性、外观及感觉良好。98例原位直接缝合者中,15例皮肤创面疤痕较大(面积为15~16cm2),皮肤弹性、外观及感觉差。结论根据皮瓣血运,采用撕脱皮肤完全削薄或撕脱皮肤半削薄修剪原位回植的方法修复创面效果满意。

  • 标签: 皮肤撕脱伤 分型 皮瓣 回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对裸鼠原位胰腺癌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胰腺癌细胞(Capan-2)培养转代后注射到裸鼠胰尾部被膜下建立移植瘤模型,40只胰腺癌(Capan-2细胞)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对照(NS)组20只和实验(NCTD)组20只。对照组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0.4mL(每3天一次,共7次);实验组NCTD?20mg/kg腹腔注射(每3天一次,共7次)。末次给药后第7天,检测肿瘤血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NCTD干预的裸鼠生长状态基本不受影响,但瘤体生长受到抑制,瘤内血流峰值(P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能明显抑制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具有明确抗胰腺癌作用。

  • 标签: 去甲斑蝥素 胰腺癌
  • 简介:摘要报道一名2岁白血病患儿PICC导管破损后,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予以原位置换新导管的护理体会。

  • 标签: 儿童PICC 原位置换
  • 简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 标签: 血瘀 动物模型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以Wistar、SD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等4组。各组受体大鼠术前第1天开始至术后1月分别灌胃给药,每日1次。生理盐水组仅给予生理盐水2mL/d,复方中药组给予复方中药2mL/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10mg/(kg.d),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给予复方中药1mL/d+环孢素A5mg/(kg.d)。各组受体于术后第1、3、5、7天分别取尾静脉血,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术后第7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每组余下大鼠观察生存期。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①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4.0±1.4)d,(18.4±1.5)d,(27.8±2.0)d(P〈0.05);②在同一时间点,其他用药组大鼠外周血IL-2的值明显下降(P〈0.05),复方中药组、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IL-10的值则有所上升(P〈0.05),而环孢素A组IL-10的值无明显变化(P〉0.05);③各用药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排斥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以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最为明显。结论:复方中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与环孢素A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2、上调IL-10的水平有关。

  • 标签: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大鼠 肝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诱导、异丙酚维持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255例,ASAⅠ~Ⅱ级,入室面罩吸纯氧6L/min+8%七氟醚诱导,意识消失后停用七氟醚。开放外周静脉,静注长托宁001mg/kg,给予异丙酚5~10mg/kg/h持续静脉泵入。记录吸入七氟醚前后,泵注异丙酚5min时、15min时,HR、MAP、SPO2值,记录患儿吸入七氟醚后入睡时间(s),麻醉时间(min)及苏醒时间(min),术后随访患儿有无缺氧发作、恶心呕吐。结果患儿吸入七氟醚后HR、MAP、SPO2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泵注异丙酚后5min时HR降低(P<001),MAP降低(P<001),SPO2增高(P<001)。吸入七氟醚后入睡时间1392±426s,麻醉时间4125±509min,苏醒时间423±158min,全组患儿均无缺氧发作、恶心呕吐。结论七氟醚诱导复合异丙酚维持用于先心封堵麻醉,循环及呼吸平稳,不增加心脏的兴奋性,苏醒迅速,并发症少。

  • 标签: 七氟醚 异丙酚 先心病 介入封堵Sevoflurane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o maintain clinical observation for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鼻窦、眼眶复合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病例经上颌窦进路治疗29例,鼻内开筛进路治疗7例,眶下进路治疗3例。结果: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视力无明显提高外,其余鼻锥体外形、面容均较满意,鼻通气功能、视力、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鼻、鼻窦、眼眶复合伤根据部位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中配合使用鼻内窥镜显示系统疗效显著。

  • 标签: 鼻窦 眼眶 鼻窦内窥镜 破伤风
  • 简介:摘要目的异丙酚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1~2012年30例患儿,ASAⅠ-Ⅱ级。入手术室均以三通开放静脉输液,首次静脉诱导注射氯胺酮05~15mg/Kg,异丙酚1~15mg/Kg后,再行异丙酚2mg/Kg.h以静脉输注泵输入。对于少数不配合的可先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行基础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患儿安静时静脉滴注异丙酚2~3mg/Kg.h,术中均根据具体情况如麻醉深度,手术时间来调节输液泵的速度以维持麻醉作用,手术结束前约5~10min左右停药。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期间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28例患儿麻醉效果理想,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无精神反应、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2例患儿有呛咳体动,予以给氧,适当加大异丙酚用量好转,术毕均10~18分钟清醒。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临床应用中,既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精神反应呕吐躁动等,又能减少药物的用量,麻醉起效快恢复快术中只要加强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此方法对小儿患者短小手术的麻醉更安全,更实用。

  • 标签: 异丙酚 氯胺酮 小儿麻醉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配合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 2016 年 2 月 -2017 年 6 月 90 例椎管内麻醉患者分组。对照组用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配合椎管内麻醉,观察组进行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配合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椎管内麻醉效果;血压波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血管相关指标。起效时间。 结果:观察组椎管内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血压波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干预前两组血管相关指标相近, 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血管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配合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起效更快,减少血管因素波动,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 标签: 舒芬太尼 咪唑安定 椎管内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随访分析3M树脂修复80例间隙过大的正中前牙,比较不同充填方式以及是否涂布表面封闭剂的临床效果,为有效预防微渗漏提供一些临床数据。方法:将40名患者的间隙过大的80颗正中前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40颗牙,再把A、B两组随机平分为A1、A2组和B1、B2组,每组10人20颗牙,A、B两组均使用3M自酸蚀粘结剂及3M树脂,分别按传统分层及分割增量两种方式充填,A1、B1两组充填抛光后涂抹封闭剂,A2、B2组充填抛光后不涂封闭剂。于术后6个月、2年复查,观察四组的充填效果。结论:A1、B1、B2组的充填效果令人满意。提示分割增量充填有助于降低聚合收缩对粘结剂产生的不利影响:A1、B1组显示表面封闭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穿透性,能明显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 标签: 复合树脂 聚合收缩 分割增量充填 表面封闭剂 微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