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加良附方及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并作用于胃癌细胞株BGC-823,使用MTS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取实时PCR方法观察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人胃癌细胞BGC-823中caspase-3及p53表达的影响;采取实时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结果:新加良附方药物血清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胃癌细胞BGC-823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其作用与时间正相关。新加良附方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48h、72h高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人胃癌BGC-823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的水平,p5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GES-1细胞中的p53表达水平。新加良附方药物血清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作用于BGC-823细胞后其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且随着时间增加其表达量升高;p53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并且与时间负相关。新加良附方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相比较,两者对caspase-3、p53的调控作用无明显差异;胃癌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结论:新加良附方及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可以显著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新加良附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抑制突变型p53表达相关。miR-34a可能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应明确其作用并进行下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加良附方 胃癌 CASPASE-3 P53 MIR-34A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体内机制。方法:将C57BⅡ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药物溶媒对照组(c组)及口服TanIIA不同剂量组(D、E组),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TanⅡA灌胃。采用小鼠部分肝叶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再灌注6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液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评估肝脏病理损害,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分析肝脏组织HO-1、TLR4的表达及其信号蛋白磷酸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A组小鼠经假手术处理后血清转氨酶(AST和ALT)、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较低,并显示正常的肝脏组织结构;B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转氨酶、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与A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1),肝脏细胞病理损害严重,但与C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anⅡA治疗3d的D组、E组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较B组、C组明显降低,肝脏的病理损害较轻;肝脏细胞TNF—α、IL-6、IL-1β和MCP-1的表达明显降低;并抑制肝脏细胞TLR4表达以及JNK,p65的磷酸化,促进HO=1的表达,E组的作用较D组更强。结论:TanⅡA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肝脏表达TLR4,并诱导HO-1表达,从而抑制炎症信号的活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丹参酮 缺血再灌注 肝脏 小鼠
  • 简介:水孕育生命,水养育人类。人体内水的重量约占70%。人们平常喝的天然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缔合成的簇团,参与体内生物化学作用差。人体动脉内的脂质沉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血流阻力增大,同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中老年人可能患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症,有的人还伴发血黏度高、血糖高、血尿酸高,产生微循环障碍,这些病变,形成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促使人体器官功能提前衰减,缩短了人应享的自然寿命。

  • 标签: 天然水 小分子水 老年病 化合物 医学
  • 简介:目的:分析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与长鞭红景天R.fastigiata、云南红景天R.yunnanensis等云南常见药用红景天及景天属的长丝景天Sedumbergeri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为药用红景天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作同源性分析.结果:构建了大花红景天11个地方居群、长鞭红景天9个地方居群、云南红景天1个地方居群及长丝景天1个地方居群的ITS基因片段序列数据库.序列比较的结果表明红景天属样品的ITS序列与长丝景天有显著差别;红景天属内各种序列差异虽小,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差别,能准确鉴定出各种药用红景天植物.结论:根据rRNAITS区碱基序列差异,能准确鉴别大花红景天及其近源植物及药材.

  • 标签: 大花红景天 长鞭红景天 云南红景天 长丝景天 分子鉴定 降落式多聚酶链式反应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分子水平上以基因表达谱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对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由来、各亚型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分型 临床意义
  • 简介:分子生物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的理论和技术也给针灸原理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前景。作者以如何在针灸原理研究中合理利用基因晶片技术、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冷热休克蛋白等方面举例,论述对分子生物学与针灸原理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针灸学原理研究水平的设想。希望能给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针灸理论,提供一些思路与设想。

  • 标签: 分子生物学 针灸 抑制削减杂交法 冷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
  • 简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不良反应仍存在,包括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厚和动脉血管重塑等,究其机制包括内皮增生不良、炎症反应等。综合所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支架植入术后研究的文献,将冠心病PCI术后分子水平变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支架植入术 分子水平研究 内皮 炎症